当一辆轿车稳稳停在坡度仪显示为50度的坡顶时,关于新能源汽车操控的许多固有认知,或许到了需要被重新审视的时刻。这不是一次刻意为之的炫技,而是一场关于物理极限的客观验证。在南京的“保罗坡”,领克10EM-P完成了这次挑战,整个过程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用车轮的轨迹和车身姿态,陈述了一个关于性能的事实。对于关注汽车性能的消费者而言,这个结果显然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说服力。
![]()
挑战50度的坡度,其核心在于克服重力带来的巨大阻力,这对车辆的动力系统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领克10EM-P所搭载的领克EM-P智能电混系统,是完成这次挑战的基础。这套系统由一台热效率达到47.26%的1.5T Evo电混专用引擎、DHT Evo混动电驱以及后桥P4电机共同构成。其工作逻辑是通过P1和P3电机的协同,与3挡变速箱进行高效配合,再结合后桥P4电机,最终输出390kW的最大功率和755N·m的综合扭矩。这样的动力参数,意味着车辆在攀爬过程中拥有持续且强劲的牵引力,5.1秒的零百加速能力只是其动力储备的一种体现,在爬坡这种需要持续大扭矩输出的场景下,其优势更为直接。
![]()
然而,仅有强大的动力并不足以确保车辆能够征服陡坡,动力能否高效且智能地传递到四个车轮上,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领克10EM-P全系标配的eAWD智电四驱系统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套四驱系统的特点在于其后桥的P4异步电机可以实现完全解耦,在不需要后轮驱动时,能够做到近乎零的拖曳损失,这对于日常驾驶中的能耗控制是有益的。而当需要四驱介入时,系统仅需10毫秒就能完成切换,驾驶者几乎感知不到模式的变换。在攀爬保罗坡这样的场景下,系统能够实现前后轮50:50的扭矩分配,为车辆提供最大化的抓地力,确保车身动态的稳定。这种快速响应和精准分配的能力,让领克10EM-P在面对突发路况时,能提供更高的操控冗余。
![]()
车辆能够稳稳抓住地面,只是成功了一半。在极端坡度下,车身的姿态控制、悬挂系统对车轮的约束能力同样至关重要。领克10EM-P基于CMA Evo中大型车平台打造,其底盘结构采用了纯铝合金的双叉臂前悬架和增强版的五连杆后独立悬架。这种悬挂结构本身就能提供更精准的车轮导向和更强的侧向支撑。配合液压可变阻尼悬架技术,悬挂系统能够根据路况和驾驶状态实时调整阻尼力,从而在攀坡过程中有效抑制车身重心的剧烈转移,保持轮胎的接地面积。领克在TCR赛事中积累的底盘调校经验,被应用于这款民用车型,其83.2km/h的麋鹿测试成绩和35.5米的百公里制动距离,是其操控极限的客观佐证,这种底盘素质在爬坡和脱困时,转化为更强的可控性。
![]()
从这次挑战保罗坡的实践来看,领克10EM-P所展现的产品调性,是一种不刻意区分使用场景的全能属性。它既能在日常通勤中实现低至4.2L/100km的亏电油耗,体现出节能的一面;也能在需要时,通过强大的电混动力和精密的四驱、底盘系统,应对极端路况的考验。这种能力打破了以往人们对车辆功能的单一界定。领克10EM-P提供的智能电混、纯电、性能、雪地等多种驾驶模式,本质上是将这种全能性交由驾驶者按需切换,无论是城市通勤的平顺节能,还是偶尔应对复杂路面的稳定通过,它都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
领克10EM-P通过成功挑战50度保罗坡,清晰地传递了其核心价值:一种基于扎实技术、而非营销话术的性能表现。它没有试图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但在动力、四驱、底盘这些关乎驾驶体验的基础环节,展现了经过严格验证的实力。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款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无需妥协的选择,既不必为了能耗牺牲性能,也不必为了通过性放弃操控。如果对这种将多面性融于一体的车型感兴趣,最直接的方式是亲自去体验一番,它的动态反馈会给出更真实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