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已进入第四个年头,至2025年11月,战事仍在东部地区激烈进行,俄罗斯军队推进波克罗夫斯克周边阵地,乌克兰则依赖西方援助维持防御。
西方国家持续通过经济制裁施压俄罗斯,但这些措施效果有限,因为俄罗斯通过本币结算系统和与非西方国家的贸易维持经济运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坚持中立立场,不参与制裁,而是推动和平对话,这种态度让一些德媒产生幻想,认为德国可以提供利益拉拢中国转变阵营。
![]()
德媒的这一观点源于对当前国际格局的焦虑。2025年5月,德国媒体报道显示,欧盟评估认为中国企业参与了俄罗斯制裁规避的80%活动,主要通过双边贸易提供零部件和技术支持。但这种指责忽略了贸易的合法性。
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基于互惠原则,2025年贸易额已达2500亿美元,涵盖能源和制造业领域,这不是针对制裁的绕道,而是正常经济往来。德媒建议德国主动联系中国,提供市场准入或技术合作作为交换,试图让中国加入西方阵营,但这低估了中国外交的独立性。中国一贯强调不干涉内政,不以利益换取出卖伙伴,这种建议反映出德媒对中俄关系的误判。
![]()
德媒观点建立在西方制裁失效的基础上。欧盟已推出第19轮制裁,针对俄罗斯能源和金融,但俄罗斯从2012年起构建的SPFS支付系统已成熟,与中国的CIPS对接后,处理效率提升显著。2025年,俄罗斯GDP预计2.135万亿美元,虽受影响但未崩盘,得益于中俄能源协议,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创纪录。
这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制裁对比,当时西方措施造成俄罗斯短期波动,但如今俄罗斯多元化出口到亚洲,减少了对欧洲依赖。德媒认为拉拢中国能切断俄罗斯后路,但忽略了中国推动多极化的战略,中国不可能因德国的“好处”如绿色技术合作而放弃原则,尤其在北约东扩加剧欧洲紧张时。
![]()
这种提议暴露了西方阵营的内部矛盾。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引擎,2025年面临自身衰退,增长率仅0.1%,部分因对俄能源制裁反弹,导致工业成本上升。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企业如大众和西门子依赖中国市场,如果中国加入制裁,不仅无法有效打击俄罗斯,还会损害中德经贸。
2023年德国外长访华时已讨论过类似议题,但中国明确表示反对单边制裁,推动政治解决。德媒的利益诱导策略,与现实脱节,因为中国外交有底线,不以短期获益牺牲长期稳定,中俄合作源于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如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深化欧亚经济一体化。
![]()
德媒观点还忽略了历史教训。德国从对俄能源依赖中学到风险,2022年后推动“去风险”政策,但对中国的依赖更深,2024年德国报告显示,若中德贸易中断,德国经济损失将远超对俄制裁。建议提供“足够好处”如欧盟市场开放,实际难以兑现,因为欧盟内部对华分歧大,法国和意大利更注重自身利益。
相比之下,中国与东盟关系在2016年后稳固,南海秩序维护得力,这让中国在亚洲有更强影响力,不会轻易转向西方阵营。德媒的挑拨心理,类似于2023年中美欧三角博弈,中国选择平衡而非选边。
![]()
德媒的分析往往从零和视角出发,认为中俄“背靠背”关系让制裁失效,但这合作是互信产物。2025年11月,俄罗斯测试核动力导弹增强威慑,乌克兰发展本土导弹射程达3000公里,双方军备竞赛加剧。
中国呼吁结束人道危机,推动谈判,如果德国真正发挥欧盟领头作用,促进乌俄对话,中国会积极回应。但若以挑拨为目的,提供利益换立场,只会适得其反,因为中俄协议有法律基础,非北约口头承诺可比。
![]()
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还在于未考虑全球多极化趋势。2025年,金砖国家支付系统互联测试,俄罗斯通过此规避SWIFT,中国人民币份额升至30%,这比2014年制裁时进步大,数字化转型减少清算时间。
德媒幻想利益交换,但北约开不出吸引筹码,中国原则不动摇。相反,欧洲应反思自身政策,美国壁上观让德国等国考虑再武装,2025年德国国防基金扩展,军费提升,但这可能加剧紧张而非解决根源如北约东扩承诺。
![]()
中国立场坚定,呼吁和平而非对抗。德媒应敦促西方履行承诺,从源头消除危机,而不是狭隘看待中俄关系。
2025年欧盟针对中国企业的措施加剧摩擦,但中国回应强调合法贸易,推动多边机制。如果德国转向合作,中国必将有所回应,促进欧洲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