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特别是新能源轿车,在很多人印象里是都市通勤的优雅代表,但似乎也仅止于此。一旦场景切换到非铺装路面或极端坡道,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寻求SUV的帮助。这种固有的认知,正在被一款新车用实际行动打破。前不久在南京,领克10EM-P完成了一项引人瞩目的挑战——成功登顶坡度达50度的“保罗坡”。这项挑战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果本身,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新时代新能源轿车综合性能的绝佳样本。
![]()
成功挑战50度保罗坡,首要的基石是过剩的动力储备。领克10EM-P所搭载的领克EM-P智能电混系统,是其信心的来源。这套系统由一台热效率达47.26%的1.5T Evo电混专用引擎和DHT Evo混动电驱系统构成核心,后桥则布置了独立的P4电机。系统的综合输出功率达到390kW,综合扭矩高达755N·m。这样的数据意味着车辆在任何工况下都能获得即时且充沛的动力响应,无论是50度的陡坡起步还是高速路上的再加速,动力系统都不会出现迟疑。5.1秒的零百加速能力是其性能的一个侧面体现,而能够推动车辆稳健攀爬极端坡道,则是其动力冗余与可靠性的直接证明。
![]()
强大的动力需要一套高效聪明的传动系统来精准分配,否则再大的马力也可能浪费在打滑的空转中。领克10EM-P全系标配的eAWD智电四驱系统在这里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套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后桥P4异步电机可以实现完全解耦,在不需要四驱介入的日常行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传动损耗,这对于提升能效有实质性帮助。而当系统监测到车轮打滑或需要更强抓地力时,P4电机可以在10毫秒内迅速接入,实现四驱模式的无缝切换。前后轴50:50的扭矩分配,确保了在攀爬保罗坡这样的极端路况下,四个车轮都能获得有效驱动力,最大化利用轮胎的附着力。这种快速、精准的动力分配逻辑,让强劲的动力得以高效转化为实际的攀爬能力。
![]()
征服陡坡之后,如何从容应对日常各种路况,体现的是一辆车的综合素养。领克10EM-P提供了智能电混、纯电、性能、雪地四种驾驶模式。这意味着它并非为单一场景而生。城市中,你可以优先使用纯电模式,享受宁静低耗的通行体验;在需要快速超车或体验驾驶乐趣时,性能模式能调动全部动力储备;而面对雨雪湿滑路面,雪地模式能提前管理动力输出,保障行车安全。这种全场景的适应能力,让这次保罗坡挑战不仅仅是次秀肌肉,更是其强大工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延伸。
![]()
爬得上陡坡,更要稳得住弯道。领克10EM-P基于CMA Evo中大型车平台打造,在底盘结构上采用了纯铝合金双叉臂前悬架和增强型五连杆后独立悬架。这种硬件基础的优势在于能更精确地控制车轮定位,提供清晰的循迹性和侧向支撑。而液压可变阻尼悬架技术的应用,则让悬架系统能够根据路况和驾驶状态实时调整阻尼力,兼顾了操控时的稳定性与经过颠簸路面时的滤震舒适性。83.2公里每小时的麋鹿测试成绩和35.5米的百公里到零制动距离,是这套底盘系统高极限的客观量化体现,它传递的信息是,领克10EM-P在需要紧急避让或全力制动时,能给予驾驶者充分的掌控信心。
![]()
领克品牌在TCR赛场积累的经验,被转化应用于民用车底盘的调校理念中。这种调校并非简单地追求硬朗,而是强调车辆动态响应的精准度和可预测性。使得驾驶者能够更容易感知到车辆的状态,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驾驶沟通感。这种源自赛道的工程积累,是领克10EM-P区别于其他车型的独特价值点。
![]()
纵观此次挑战,领克10EM-P通过征服50度保罗坡这一具体事件,系统性地展示了其从动力、四驱到底盘的全方位产品力。它证明了一款新能源轿车同样可以具备应对极端路况的硬实力,同时又将CLTC工况下低至4.2升每百公里的亏电油耗融入日常。将以往更多出现在高端车型上的强悍四驱性能和精准操控体验,带到了更主流的消费区间,这本身就是一种技术上的突破。对于追求驾驶体验和实用价值的消费者而言,领克10EM-P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度探究的选项。它的表现说明,汽车的性能维度可以很宽广,不必为此牺牲能效,也不必在舒适与操控间做单选题。如果这些特性恰好契合你对一辆车的期待,那么亲身去试驾体验一番,或许是了解它最直接的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