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6点,小区的休闲广场上,68岁的李大爷拎着菜篮子准备回家,却忍不住多停留了几分钟。只见与他同龄的王阿姨靠在长椅前。
正做着一个十分简单却又不常见的动作,双手扶栏,脚跟提起,再缓缓落下。王阿姨说这叫“踮脚”,已经坚持了3年。
而这一抬一落之间,她气色越来越好,腿脚利索了,连爬楼梯都比年轻人带劲。周围的人却或议论或不以为然:“这比游泳、跑步还简单,真能养生吗?”殊不知,很多我们以为不起眼的小动作,正悄悄影响着健康的走向。
![]()
“踮脚有什么用?”不少人甚至觉得这只是小孩子的“玩闹动作”。但据北京协和医院运动医学中心近期的体检数据显示,常年坚持踮脚10分钟/天的中老年人,下肢血管健康指标较不锻炼者高出约14.2%,小腿肌肉力量也更为充沛。
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2023年健康体测报告同样指出:长时间久坐但能主动每日多次踮脚的人群,静息血液循环能力提升了12%-18%。为何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却能如此影响健康?
在生理层面,每次踮脚其实带动了小腿腓肠肌反复收缩。而小腿被称为“第二心脏”,它的收缩作用可以帮助血液逆流回心脏,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血栓、老年下肢水肿等症状。
相比跑步、游泳,踮脚动作风险极低,不会对膝关节造成过大压力,非常适合体能有限、关节退变或怕跌倒的老年人。
![]()
足部和踝关节灵活性提升。南京医科大学一项近千人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坚持踮脚10-15分钟,平均4-6周后落地时的踝关节平衡能力提升21.5%,跌倒风险显著降低。踮脚还能刺激足底筋膜、锻炼足弓,尤其适合肥胖、久坐人群改善平衡感。
血液循环更畅通。临床实验显示,踮脚动作可促使小腿浅表静脉“泵血”加速,下肢麻木、肿胀发作率降低了16.4%。有静脉曲张隐患、易水肿的朋友尝试1个月后,血液回流改善幅度明显。
![]()
心脏负担减轻,免疫力间接增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曾用踮脚对照步行实验,两组人每周运动6次后,踮脚组的外周血红细胞活性上升10.2%,心率波动减小,晚间睡眠质量提高。研究者推测,小型肌肉自发运动能激发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助于降低精神压力、缓解心慌失眠。
虽说踮脚简单,但做法有讲究。专家建议:
选择平稳支撑物,如栏杆、桌椅或墙边,预防失衡跌倒。
保持匀速上提、缓慢下落,每组做12-15次,休息1分钟,循环3-4组。
可随时(如刷牙、等电梯、烹饪间隙)“碎片化”练习,每天累计10-20分钟即可见效。
有严重骨质疏松、足踝关节炎请先咨询医生,避免意外。
感觉肌肉稍有酸胀即可,切忌强行“追求时间”,以身体舒适为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