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吨日本扇贝在11月7日抵港后被暂缓放行,直到11月18日仍在指定冷库等待复检
两年的断档背后是一条清晰时间线
2023年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放,中国当天禁止进口日本海产品
![]()
到了2024年9月起,中方先后四次赴福岛独立取样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
2025年6月29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有条件恢复日本部分地区水产品进口,排除了10个高风险都县,限定范围明确
这次不是全面放开,而是一步一步试水的可控动作
具体怎么试水,规则摆在台面上
仅开放扇贝和海参两类产品
日本共有697家水产企业申请输华,最终只有3家通过审核
获批企业需重新注册,加工厂加装监控设备,出货时提供日本官方卫生证书、放射性检验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三类文件
中国海关对每一批次产品做放射性检测,逐批把关
中国海关总署表示:持续监测未见异常且日方承诺质量安全前提下,有条件恢复日本部分地区水产品进口
中国海关总署明确:一旦发现输华水产品不合规,将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保障民众健康安全
![]()
首批6吨扇贝到港同一天,另一件事让节奏骤停
有关日本政坛人物的涉台不当言论在当天被公开报道,中方随即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许可审批,这批扇贝也同步暂缓放行
11天后,冷库状态未变,流程在等待复检结论
首批6吨扇贝的命运,成了一次制度压力测试
有人关心安全边界,也有人关心消费端影响
就量级而言,中国年水产消费稳定在6000万吨至7000万吨,占全球近40%,6吨在这个盘子里几乎无法设成变量
对很多家庭来说,海鲜不是生活必需品,可替代的河鲜、湖鲜足够丰富,海鲜餐桌的变化更多是选择问题
对多数消费者而言,这批货来与不来,实际影响微乎其微
把视角挪到供给端,压力则是实打实的
![]()
自禁令生效后,日本水产品积压超过12万吨
扇贝批发价一度从每公斤3500日元跌至2500日元,降幅接近三成
转向东南亚的出口路线增加了约15%的相关成本,利润被稀释
在这个背景里,恢复对华出口被看作救命的渠道之一
水产行业分析师范绪兵判断:中方禁运令给日本水产行业造成重大损失,这一限制对中国市场影响不大
外界曾有声音猜测,日本允许中方独立取样与海鲜滞销有关,这点无法证实
可以确定的是,中方把检测和准入做成了一套可审计的流程,环节多、标准明,复检也在程序内
安全到底如何保证,问题不在情绪,在数据
安全的边界,不靠口号,只靠数据、流程和可追溯
贸易层面的考量同样现实
![]()
东亚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任何松紧,都牵动区域产业链
与其把禁令当作一次性的决断,不如把它理解为一套开合自如的机制
开放一点,验证一点;
出现风险,回到关闭
政策工具的弹性,就是秩序的保障
试水式恢复进口更像一只可随时拧紧的阀门,握在中方手里
城市里,冷库的夜班在巡检温度,工作人员扫描条码记录批次流向;
海关实验室里,仪器读数一项项过表;
北海道海岸线一边的渔民盯着报价,算今年还能不能扛过去
宏观叙事最终落到这些细微动作上,决定一件货能不能出库、上桌
![]()
真正的问题有两个
检测标准和阈值足以让消费者安心吗?
小规模试水能否有效覆盖全链条的风险识别?
答案需要时间和透明度
从四次独立取样未见异常到批次检测,只要结果持续公开,社会信任就会累积
接下来三天,关注复检是否启动、检测结果是否公示
一旦复检通过与否明确,试水节奏会据此调整
普通人的选择很简单
愿意吃的,等到正规渠道放行再下单;
![]()
不愿意吃的,继续绕开即可
在合规架构里,个人选择不需要被放大成立场冲突
市场自有它的分层,安全线画得越清楚,分歧就越少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句老话在贸易场景里依然适用
试水不是松懈,是把主动权留在可控范围内
进与退,有章可循;
开与关,依据检测
区域贸易有望缓和,食品安全必须先稳住,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把阀门握紧,把检测做实,把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