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马青
11月16日,安徽宿州一男子发帖称,其腹部CT检查报告单上,出现“子宫及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字样,他质疑作出此报告的宿州市立医院检查不负责任。17日晚,宿州市立医院发布情况通报称,已成立专门工作组开展调查,涉事医生和所在科室主任停职调查。
男性检查报告中出现“子宫”,是一个明显的低级错误。至于为什么会出错,可能因为还在调查中,所以通报没写。但正因为关键问题不明确,所以,通报中的那些表态——“严肃处理”“举一反三”“加强管理”云云就显得特别“模式化”。
检查报告为什么会给男患者无中生有出女性器官?根据常识和经验,有几种可能性。一种可能就是医生操作失误。医院现在普遍采用电子病历系统,有统一的模板,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输入数据。男性患者的报告里出现“子宫”,说不定就是疏忽大意套用了错误模板,又或者是直接在上一位女患者的表格里填写覆盖,此处忘了修改。
偶尔出错并不稀奇,但是,很多网友对此事的第一判断却不是“粗心”,而是“违规”。评论区里,不少人提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会不会和骗保有关系?还真不是网友们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因为过去几年里,男病人被开妇科检查,女病人被开前列腺检查的荒诞闹剧,的确对应着骗取医保资金的案件。2024年,国家医保局发布了一份违规清单,仅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人民医院一年内就开展了此类“奇葩”检查1674次。
这些骗保的套路是这样的:有些检查项目属于自费,不能走医保报销,部分医院就把这些自费项目替换成可报销的“阴道超声检查”“宫腔镜麻醉”等,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大量男患者的检查单据中出现妇科检查项目的现象,有的医务人员则是放任女患者冒用男参保人资格就医诊疗。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哪一桩不令人瞠目?当现实本身比段子更像段子,人们自然会建立一种本能反应,只要看到性别和诊疗内容对不上号,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技术上的乌龙,而是这里面会不会另有乾坤。
毕竟,打破信任很容易,建立信任很难。那些案例慢慢侵蚀着人们对诊疗系统的信任,所以一看到类似错误,就会产生不良联想。要化解疑虑,首先要坦然接受公众的质疑,并以公开透明的调查、翔实无误的结论予以正面回应,而不是停留在空洞的表态上。
当然,给出调查结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堵上系统漏洞,不管是无心还是有意,都逃不过系统监管的“法眼”。比如,可否让诊疗系统具备性别校验功能?患者是男性,就不允许病历或报告中出现女性生理结构相关的内容,不允许输入对应项目,或不允许提交,反之亦然。而从监测角度说,既然不同性别的检查项目错配已经是骗保的一种手段,那么,可否强化对这类明确违背常识数据的监督,让所有“冒名顶替”“项目串换”都能被迅速筛查出来,而不必等患者发现错误再曝光。
必须承认,医疗是极度严谨的行业,但也是强度很高、压力很大的工作,医生也是平常人,忙中出错并非没有可能。人们不是不能理解偶尔的疏忽,而是担心这种疏忽背后可能存在的制度性漏洞。所以,医疗机构不必把公众的担忧当成苛责,而应该把其当成一次促使系统升级的机会。当每一个违规行为都无法隐身,公众信任才能被有效修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