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远洋!中国海军正扩大补给舰规模,连民用造船厂都来了。
最近几个月,中国海军的补给舰建设迎来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位于芜湖和广州的两家造船厂各自下水了两艘903A型综合补给舰,这一动态不仅让国内军迷热血沸腾,也引起了海外军事分析师的高度关注。知名专家亚历克斯·拉克指出,中国海军的903/903A型补给舰规模,很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翻倍式扩张,这意味着中国在远洋作战能力上的投入正在加速升级。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建造阵容中出现了一个特殊身份的造船厂——芜湖造船厂。这家企业早在2007年脱离中船体系,被奇瑞汽车收购,成为地方国企控股的民营造船厂,过去以建造散货船、滚装船为主,虽历史上曾参与小型舰艇和辅助装备的生产,但第一次承担主力补给舰的建造,无疑展示了中国海军对补给能力的迫切需求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动员能力。民营造船厂能够上手建造903A型补给舰,也显示了该型舰建造技术门槛相对可控,但更重要的是,这种产能扩张背后蕴含的是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稳步推进。
903A型补给舰自2004年首舰微山湖舰服役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海军不可或缺的远海保障力量。它满载排水量约2.3万吨,航速可达19至20节,续航能力接近一万海里,能够携带约一万吨舰用燃油、250吨淡水以及680吨干货和弹药,为一个水面舰艇编队提供两周左右的海上补给,且通过横向、纵向和垂直多种补给方式,同时支援多艘舰艇。舰上配备直升机甲板和机库,可起降Z-8、Z-9等型号直升机执行垂直补给任务,从亚丁湾护航到远海训练,903/903A型补给舰一直是舰队的移动加油站和海上仓库。
然而,对于日益壮大的中国海军而言,现役补给舰的数量仍然显得不足。第47批、第48批护航编队先后前往亚丁湾,双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高强度的远洋任务让对补给舰的需求持续增长。相比之下,美国海军拥有30余艘各型补给舰,包括14艘刘易斯·克拉克级干货补给船、14艘亨利·J·凯撒级液货补给船以及两艘约翰·刘易斯级补给舰。
这些舰船满载排水量普遍在四万吨以上,数量和吨位优势明显。更关键的是,美军还拥有遍布全球的海外基地网络,可以就近为舰队提供补给,而中国目前只有吉布提一个海外保障基地,这意味着中国舰艇编队必须更加依赖海上补给才能维持远洋作战能力,因此补给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足够补给舰支撑,再强大的水面战力也无法持续投射。
今年6月,辽宁舰和山东舰双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进行远海训练时,903A型和901型大型补给舰随行保障,卫星图像显示辽宁舰在关岛附近与903A型补给舰完成海上补给作业,这类场景正在从偶发变为常态。航母编队要在远海长期机动、高强度训练,补给舰的支撑能力直接决定了舰队能够在海上停留多久、能够覆盖多大的作战范围。
芜湖和广州造船厂各下水两艘903A,加上此前在海试和舾装阶段的舰艇,这意味着903/903A型补给舰数量很快将实现翻倍,扩张速度可观,与当前海军远洋作战需求高度匹配。随着主力舰艇和航母数量增加,舰队规模和吨位快速增长,对补给保障的依赖也随之水涨船高。
当然,仅靠903A型补给舰还不足以满足中国海军远洋战略需求。虽然903A性能可靠、建造成本可控,但2.3万吨的体量有限,对于航母编队长时间、大范围机动仍然存在瓶颈。真正能够满足航母长航程、重负荷保障需求的是901型大型综合补给舰,满载排水量达到4.5万吨,可携带约两万吨舰用燃油,补给能力几乎是903A的两倍。
目前901型已经服役两艘,第三艘尚未下水,但数量显然还不够。按照美军标准,一个航母编队至少需要两艘大型补给舰才能保证持续作战能力,因此未来中国海军若要实现多个航母编队的常态化运行,901型大型补给舰的数量至少需达到两位数。
这一次,民营造船厂的参与、903/903A型补给舰的快速扩张、901型大型补给舰的持续服役,展现了中国海军在远洋保障能力上的战略布局和综合实力提升。它不仅意味着中国海军能够在更远的海域执行高强度任务,还让舰队在远洋投射、编队机动和持久作战上具备了更大自主性,真正迈向了远洋海军的行列。随着补给舰队列的扩张与工业基础的全面激活,中国海军的远洋能力建设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增长,更是战略信心的体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