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潮过后,不少电商卖家遭遇新型困扰。顾客以“商品瑕疵”申请“仅退款”,附上的证据图片看似逼真,实则是AI生成的造假素材。从“AI脱线连衣裙”到“AI裂纹水杯”,这类隐蔽骗术正加速蔓延,给电商生态蒙上阴影。
生成式AI的普及,让“伪造瑕疵”门槛大幅降低。以往恶意买家需实物损坏、修图造假,如今输入“领口脱线”“杯身裂纹”等关键词,AI几秒内就能生成以假乱真的图片,还能匹配商品款式调整细节,造假成本近乎为零。普通卖家仅凭肉眼难辨图片光影逻辑与边缘破绽,陷入举证难、维权难的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恶意买家吃透电商平台售后规则,将AI造假变成“无本万利”的生意。他们专挑中小卖家下手,因为后者往往缺乏专业检测工具与维权精力,大概率会为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这种“挑软柿子捏”的恶意套利,不仅让卖家蒙受经济损失,更破坏了买卖双方的平衡,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AI造假“仅退款”乱象的蔓延,在于技术发展、规则设计与治理能力的失衡。规则层面,部分平台“仅退款”机制重消费者保护、轻商家权益平衡,简化维权流程的同时,未建立完善证据核验机制,给造假者留下可乘之机。治理层面,AI技术迭代远超监管与平台治理速度,多数平台仍依赖人工审核,面对海量订单与逼真造假图片难以精准识别;商家即便自行使用检测工具,也面临成本高、结果不被认可的难题。
违法成本过低更是关键诱因。目前AI造假骗退款缺乏明确法律定性与处罚标准,单次涉案金额不大,商家多选择忍气吞声,报警或投诉也难形成震慑。低风险、高收益的预期,让部分人将其视为“生财之道”,导致造假愈演愈烈。
“仅退款”的初衷是便民,绝非恶意造假的“漏洞”。平台需加快技术升级,引入AI检测工具,通过光影分析、细节识别、图片溯源等多重机制甄别造假;同时优化规则,打破“唯图片论”,对高价值商品或频繁退款订单,引入视频验证、物流核查等手段,既保障消费者合法维权,也给商家留足申辩空间。
法律层面的完善更需提速。应明确AI造假骗退款的欺诈本质,依法追究民事责任;对规模化造假行为,加大查处力度,追究行政乃至刑事责任。同时强化跨部门协作,实现平台数据与监管信息互通,精准打击恶意行为。
技术研发方亦需扛起责任,为AI生成内容添加专属数字水印或标识,从源头遏制滥用;开发低成本电商反造假工具,让中小商家维权有“武器”。商家自身也应提升防范意识,学习识别技巧、配备检测工具,遇恶意维权及时留存证据,勇敢通过合法途径维权,不再做“沉默的受害者”。
遏制AI造假“仅退款”乱象,是对技术滥用的纠偏,更是对诚信体系的守护。唯有让技术在规则与监管框架内良性运行,让造假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让电商平台回归信任本质,既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提振商家信心,共同守护数字经济的清朗生态。技术本该便利生活,绝不能沦为失信者的“帮凶”。(文/孔德淇)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