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牛津郡A34公路旁的一幕,直接让英国舆论炸了锅,一名垂钓者上月路过查韦尔河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得说不出话,152米长、15米宽、9米高的“垃圾山”就横亘在洪泛区里,塑料碎片、泡沫残渣、废弃木材混杂着不明泥土,像一头灰色巨兽步步逼近河道。
这座数百吨重的庞然大物已经出现坍塌,最外侧距离河水仅5米,有毒渗滤液随时可能渗入河流污染水源,而清理这座垃圾山的费用,预计会超过当地市政全年的财政预算,而这还只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严重非法倾倒事件的冰山一角。
反观中国,只用40年时间就攻克了“垃圾围城”“河道污染”的难题,从农村到城市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河道水清岸绿。同样面对垃圾治理,为什么英国连一座垃圾山都摆不平?中国40年磨一剑的治污经验,他们到底差在了哪里?
![]()
基德灵顿附近的这片洪泛区,本是查韦尔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却硬生生变成了非法填埋场。这座由犯罪团伙一次性倾倒的垃圾山,不仅体量惊人,更暗藏着多重致命风险。
垃圾中混杂的塑料和泡沫难以降解,长期堆积会持续释放有毒物质,而那些看似无害的“泥土”,实则可能是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料,一旦遇到降雨形成渗滤液,就会直接污染查韦尔河的水源。
这座垃圾山的清理工作还陷入了僵局,当地市政原本就不算充裕的财政预算,面对数百吨垃圾的清理成本简直是杯水车薪。环境署虽然已经拿到了法院禁令,禁止公众进入现场至少六个月,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根本解决不了核心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垃圾山的坍塌风险还在不断加剧,一旦汛期来临,洪水可能直接将垃圾冲入河道,让污染范围从局部扩散到整个流域,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
这场生态危机的背后,绝非偶然事件,慈善组织“泰晤士河之友”明确指出,这座垃圾山是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手笔,现场没有任何污染防控措施,显然是一次有预谋的非法倾倒。
而这并非孤例,上议院环境与气候变化委员会上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有组织犯罪集团每年在英国乡村地区非法倾倒的废弃物高达数百万吨,这类事件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犯罪团伙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核心原因在于违法成本过低,而英国的环保治理体系存在明显短板。
对比中国对非法倾倒垃圾的“零容忍”态度,偷倒行为一旦查实,不仅要面临高额罚款,情节严重者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甚至有环保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全民监督,英国的执法力度明显跟不上。
有专家分析,英国环境署的执法资源过于分散,对犯罪网络的追查力度不足,导致很多非法倾倒行为不了了之,最终形成了“倾倒-发现-拖延-再倾倒”的恶性循环。
![]()
更让人诟病的是治理过程中的责任推诿,上议院的报告直接点出,环境署的失职是非法倾倒问题加剧的重要原因,但环境署署长菲利普·达菲却反驳了这一指控,称“将失职帽子扣在辛勤工作的员工身上极不公平”。
而比斯特和伍德斯托克选区的议员卡勒姆·米勒在议会爆料时提到,环境署给出的核心理由是“执法资源有限”,一边是每年数百万吨的非法垃圾不断堆积,一边是“资源不够”的苍白辩解,下游居民的健康和河流生态的安危,似乎成了治理缺位的牺牲品。
英国陷入垃圾治理困境的同时,中国用40年时间交出的环保答卷,形成了鲜明对比。谁能想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也曾面临“垃圾围村”“河道发黑”的难题,当时不少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城市河道里漂浮着各种废弃物,与如今英国查韦尔河旁的景象颇有相似之处。
![]()
但短短40年时间,中国通过系统性治理,实现了从“被动清理”到“主动防控”,从“垃圾是负担”到“垃圾是资源”的彻底转变,在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常态,村口的垃圾分类站干净整洁,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类存放,定期由专业车辆清运处理。
曾经的“垃圾围村”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村在林中、水在村中”的美丽乡村,而在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日趋成熟,焚烧发电让垃圾“变废为宝”,不仅能处理大量生活垃圾,还能为城市提供电力。
厨余垃圾制成有机肥,回归农田形成循环,塑料、纸张等可回收物的回收率持续提升,从源头减少了垃圾总量,面对河道污染,中国推行的“河长责任制”更是让每条河流都有了专属“守护者”。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河长定期巡河,发现垃圾污染、非法排污等问题立即整改,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成为常规操作。如今的中国河道,清水流淌、鱼虾重现,很多地方的孩子能在河边安全嬉水、捕捉水生生物,这背后是“每条河都有人管、每个问题都有人担责”的治理闭环。
![]()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环保执法从不找“资源有限”的借口。非法倾倒垃圾的行为一旦被发现,执法部门会迅速介入,从严从重处罚,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同时,环保举报热线24小时畅通,全民参与监督,形成了“不敢倒、不能倒、不想倒”的社会氛围,40年时间里,中国没有靠“喊口号”,而是靠实打实的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和责任落实,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环保之路。
英国152米垃圾山的背后,暴露的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治理思路的根本差异。很多人疑惑,作为发达国家,英国难道没有处理垃圾的技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建立起“责任闭环”的治理体系,也没有形成“全民参与”的环保氛围。
中国的治污经验,核心从来不是“投入多少资金”,而是“责任如何落实”,河长责任制让“谁来管”的问题一目了然,环保执法的严格让“违法成本”远高于“违法收益”,垃圾分类的推广让“源头减量”成为可能。
![]()
而英国的环境署既面临执法资源分散的问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追溯机制,犯罪团伙的违法成本极低,自然敢于铤而走险,更重要的是,环保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同。在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从孩子到老人,都明白环保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社区志愿者会主动参与河道清理,家长教孩子垃圾分类,企业自觉承担环保责任,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合力。而在英国,这场非法倾倒事件发生在公路旁的洪泛区,属于“众目睽睽之下”的污染,却直到垂钓者发现才被曝光,可见公众环保参与度和监督意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其实,中国的治污经验并非不可复制。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技术突破,也不需要不计成本的资金投入,关键在于能否把“环保优先”的理念落到实处,能否建立起“权责清晰、执法严格、全民参与”的治理体系。
英国环境署如果能跳出“资源有限”的思维定式,借鉴中国“责任到人、快速响应”的做法,或许就不会让数百吨垃圾堆积成山威胁河流生态。如果能像中国一样重视源头防控和公众参与,非法倾倒的犯罪行为也会大幅减少。
![]()
英国152米垃圾山引发的生态危机,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环保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中国用40年时间证明,无论曾经的环境问题多么严重,只要找对思路、落实责任、持续行动,就能实现生态环境的蝶变,这场中英环保治理的对比,不是为了凸显谁更优秀,而是为了说明环保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资源有限”的借口。
当英国还在为垃圾山的清理费用和责任归属争论不休时,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