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在内阁会上当面顶住了总理内塔尼亚胡,态度一点都不含糊,开口就是“只要谈巴勒斯坦建国,就别指望我点头”。让整个政府气氛一下子绷紧的,并不是一句狠话,而是美国递过来的一份战后安排方案,把以色列和沙特的建交机会,跟巴勒斯坦建国拴在了一根绳子上。
![]()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忙着在加沙问题上当调解人,端出了一份二十条的计划。看上去是为了给战后找一条出路,实际上里面有一块对以色列非常诱人的“甜头”,那就是帮忙撮合以色列和沙特正式建交。
如果两国关系彻底打开,以色列的公司就能堂堂正正地进军沙特市场,项目、投资、能源通道都会跟着涌出来,物流成本也会大幅下降,以色列的货可以更顺利地卖向整个中东。
对一个长期觉得自己在周边有点“孤单”的国家来说,这几乎是梦寐以求的机会,很多以色列政客心里都很清楚,这笔经济账只看表面的话,实在划算。
![]()
可是真正让内阁撕破脸的,不是建交这件事本身,而是那句放在条件里的“巴勒斯坦建国”。这几个字一出现,约旦河西岸就立刻成了焦点。外界很多人只把西岸当成一块有争议的土地,但在以色列极右翼眼里,那已经是他们辛苦经营多年的经济根基。
几十年来,大批以色列人搬到西岸生活,建起了上百个定居点,占着最好的耕地和水源,搞起了农业、工厂和旅游区,慢慢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经济圈,既能养活当地人,又能给以色列本土输送收入。
![]()
更重要的是,定居点的建设和扩张权力,正好握在斯莫特里赫这些极右翼政治人物的手里,他们从中累积了影响力和票仓,也跟这片土地的利益绑在了一起。
如果哪一天以色列真的在外交文件上承认了巴勒斯坦国家,那意味着这些定居点在国际眼中就更站不住脚了,以色列也很难再理直气壮地说这块地完全由自己说了算,土地、资源和产业都有可能被迫退让,这在极右翼看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妥协”,而是把自己的基本盘拱手让人。
![]()
麻烦还不止在西岸内部。极右翼担心的是,一旦巴勒斯坦在国际上彻底坐实了“国家”的位置,后续的压力会一轮接一轮地砸向以色列。
现在已经有很多联合国成员国承认了巴勒斯坦,如果在战后谈判中再往前推一步,让建国写进正式安排,很多国家就很可能以此为依据,对以色列采取更激烈的经济措施。
对外贸易可能会被卡,信用评级可能被调低,国际市场上也可能出现抵制以色列商品和旅游的声音。以色列本来就离不开外贸和外资,一旦这些渠道都受影响,伤到的就不是某个部长或者某个党派,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根基。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色列极右翼集体开始往后拉车。财政部长把反对话说在台面上,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则干脆放话,如果政府接受任何有关巴勒斯坦建国的条款,他的政党就不再留在这个内阁。
西岸定居点的代表机构也站出来发声,强烈反对把建交和建国绑在一起,因为一旦真这么干,定居点上几十万人的生计都会受到影响。
就连那些愿意谈与沙特建交的官员,也都不约而同提出同一条底线,那就是不能让以色列的安全和根本利益被轻易拿去做交换,而他们口中的“安全”,早就不再只是坦克和火箭弹的问题,更是关乎土地、产业、财政收入和国际市场的综合考量。
![]()
现在摆在以色列面前的路,其实都不好走。如果坚持拒绝巴勒斯坦建国这一步,那就有可能错过和沙特以及更广泛阿拉伯世界打通经济通道的机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继续承受地区孤立带来的发展限制;如果为了抓住这次建交机会,在建国问题上松口,又势必要面对国内极右翼和定居点群体的强烈反弹,还要承受西岸利益重新洗牌带来的阵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