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感觉
最近一两年,如果你在饭局上听到有人说要创业做房地产开发
桌上有九个人会觉得他疯了
剩下一个会偷偷问我他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
这几乎是我们所有人眼里最差的选择
行业深度调整,市场信心待振
每一个信号似乎都在劝退着每一位潜在的入局者
但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总有一些孤勇者一往无前
而且,关键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
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很好
今天,我们的主角,正是一位逆流而上的创业者
一位在所有人都最悲观的时候果断入局
用一年时间就让新品牌在南京打出了名声的女性创业者
她就是南京北谷地产的总经理赵磊
从温州到南京,从中梁到新希望,再到独立创业,她凭借一次次的主动出击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中,迅速占领了一席之地
这场采访结束后,我最大的感触是:
行业淘汰的不是人,而是过时的心态
当大多数人还在翻阅旧地图寻找新大陆时
有些人已经用全新的打法,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战场
01
访谈开始前,赵磊总刚从一场项目会议中抽身
带着几分案场上常见的风风火火
当她走进我们精心布置好灯光、机位的访谈室时
她看着场景,愣了一下,随即爽朗地笑了
“原来这么正式啊!我没准备什么,那就把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吧。”
![]()
深访拍摄现场图
这句话,成了接下来两个多小时对话的最佳注脚
没有演讲稿,没有预设答案
甚至没有太多职业经理人惯有的谨慎与修饰
她坐在镜头前,就像在项目现场决定一棵树该种在哪儿一样
直接、坦诚
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
以下为采访内容节选
02
我们的对话,就从那个最核心,也最俗套的问题开始了
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选择出来创业?
没有预想中的宏大叙事和理性蓝图,赵磊总的回答坦诚得让人意外
“我从来没有过创业的想法。”
她说,创业非蓄谋已久,甚至没想好出路,从上一家开发商离职之后,她只是想停一停,歇一歇
后来,她看了一圈其他行业,最终得出了一个朴素又坚定的结论:
“我只会干房地产,不会干别的,也还对它抱有热情。”
你看,这并非一个精心算计的创业故事的开头
更像是一次遵从内心的回归
当所谓的风口消失,支撑一个人走下去的
往往就是那份最纯粹的“我只会干这个,只想干这个”的赤诚
「所有的人生转折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我的每一段过往都不是被动而来的,都是我主动寻求来的。”采访中赵磊的这句话,像一把钥匙
打开了她入行以来二十年地产生涯的密码
这个温婉的江南女子,骨子里却有着惊人的主动性和行动力
她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不断破门而入的故事
第一次破门,发生在她大学毕业那年
“我目标坚定地选择了房地产,就在网上搜温州最出名的房地产公司,跳出来一个朗兆,说它是黄埔军校。”
这个搜索结果,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她没有投简历,没有等招聘,而是进行了一次
大胆的自我营销
![]()
“我就在家里默默地写了一页纸,自荐信上面写了你必须聘用我的十大理由。”
第二天,她带着十大理由,直接冲进了朗兆董事长叶维坚的办公室
“他问我你来干嘛的?我说我来应聘的。他说我们没有招人,我说我知道,但是你先看一下我这个简历。”而她也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成功入职
每一次关键转折,都是她主动争取的结果
这种想要就主动去拿的基因,贯穿了赵磊总的整个职业生涯
她说:“我那一刻想的就是我想要那个位置,因为我知道我只有抓住那个位置,我可能才能实现心里很多的初衷梦想抱负。”
更让人惊讶的是她的心态:“我甚至没考虑过被拒绝。”
这就是赵磊的人生哲学:屏蔽噪音,想要就上
在这个人人都追求稳妥的时代
她的这种主动与坚韧
反而成了一种稀缺的品质,一种深刻的自信
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价值,相信机会应该属于那些最渴望它的人
03
如果说主动性是赵磊总的个人特质
那么她对团队和产品的理解,则构成了北谷地产的核心竞争力
从光鲜亮丽的职业经理人,到事事躬亲的创业者
心态上的转变是巨大的
我问她,创业后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她说:是人
赵磊总深知,再好的理念,最终要靠人去执行
她的用人哲学也非常明确:
「用人我就用地产老人」
“我现在在招人的时候,就招某些特定岗位,我说我一定要用经历过周期的人,而我不再是唯年轻论了。”
赵磊的用人观,代表着一种行业反思
她清晰地记得,几年前各大房企都在招管培生,所有都是年轻而论
但今天不是,因为每一块地我没有太多的试错成本
她要找的是那一批还坚守在这个行业里面想做事情的,眼睛仍旧在发光的老人
这些经历过07、08年周期的地产人,有着独特的价值
他们不是说去照搬硬套之前的一些行为,而是对以往的周期有更多的理解
![]()
在赵磊看来,这些“眼睛发光”的老人有三个特质
他们有很强的抗打击能力,能够在低迷的市场开出花
他们对当下行情能够转身很快、学得很快
他们依然保持着对行业的热爱与情怀
而这种基于同样价值观之下的双向奔赴,正是北谷团队凝聚力的核心
北谷地产的创立,不只是赵磊一个人的选择
也是那一群人一路走来、互相托举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
北谷不是一家公司的兴起
是一群人的兴起
04
这种对人的深刻理解
同样体现在她对产品的极致追求上
北谷的产品调研做到了令人惊叹的颗粒度
赵磊总说:“我们会调研到客户真正买的产品,比如家里买一个灶具,选个晾衣架,你会去比性能、比材质,甚至比功率、散热、噪音。”
![]()
谈到产品,她的眼睛里有光
很多时候,赵磊总问招采部门最多的一句话是
“这个品牌的产品为什么不生产出这样的东西?”
而这种极致的产品主义,落地到具体的项目上时
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回归中国文化本源
中国人是极讲究面子的,但这个面子不是浮夸的对齐,而是从里到外里外的尊重,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体验
第二,营造情感连接场景
在映秦淮项目上,她坚决拒绝了上百万的日本黑松,而选择了一棵有味道与记忆的桂花树,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植物,为了在情感上面跟客户有穿透性的连接
第三,深挖客户真实需求
这也是最见功力的地方,她会去研究中国家庭蒸锅的层高,鱼盘的长度,以及炒锅的种类,从而优化橱柜的设计
![]()
部分调研内容
聊到这里,我突然想起第一次走进北谷时
看到的那间充满材料堆放的办公室
从工位到总经理的办公室,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各类石材和部件样品
那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每次经过,总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比对那两块看似相似的材料
这种细节感,几乎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地被重视
![]()
赵磊总会因为客户一句“户内门是否隔音”的提问,立刻召集团队研究解决方案
然而,知道该做什么容易,真正落地却很难
她说,所有事情不是她一个人干的,是一个团队干的
项目有设计组、精装、景观……但凡有一个环节链接上面出了问题,它一定落不下去,它会变形
为此,赵磊总采取了一个近乎偏执的策略
减少合作单位,追求意识统一
也就是从建筑、景观、精装、室内、样板房到地库设计,甚至标志标牌,只找一家单位来执行
只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在同一标准下执行
才可能最终落地一个完美的产品
这种极致的产品追求,背后是赵磊对规模的清醒认知
“我们绝对不会去干团队资源匹配能力以外的事情。在南京,我们一年可能就只会干两三块地,我这个团队也就能支撑这个规模。”
她说得很直白:“不是说能力差,而是我们一定要在某个范围之内把一个结果控制得更稳定。”
![]()
深访拍摄现场图
这就是赵磊和北谷的故事
用主动争取来的机会,用眼睛发光的团队,用极致颗粒度的产品
在一个被认为最差的时代里
走出一条最好的路
在她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不可能”三个字,只有“我想要”和“我如何得到”
当整个行业都在为生存焦虑时
她却在为产品的每一个细节兴奋
05
访谈的尾声,我问赵磊总
如果让你向所有同行用一句话介绍北谷,你会怎么说?
她几乎没有思考,脱口而出:
“我经常跟他们说我们北谷没有冠冕堂皇的词,我说我们北谷是一家有良心的企业。”
这句话,听起来朴素无华
但在当下这个市场,却重若千钧
写到这里,其实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
今天的市场不是没有希望
只是没有人愿意走最难的那条路
![]()
北谷发布会现场图
我们需要的不是下一个巨头
而是下一批不断把产品做对的人
行业要恢复信心,不靠政策,不靠运气
靠的是一群人把每一个门、每一个窗、每一次落地、一厘米的缝隙
都当成作品去做
说到底,北谷不是赶上了周期,而是配得上周期
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地产行业
一定会给这样的人留位置
哪怕时代风声再大
祝福北谷,也祝福所有在这个时代
依然坚持有良心的孤勇者们
以上为正文,来自Fruit
这是真叫卢俊公众号的第6308篇原创文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