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转化路径
挖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鲜活案例
全方位呈现三位一体发展的成果亮点
让创新活力持续涌动
园区发布特别栏目
“慧聚园区”
今天一起来看
上交大苏州智研院:
陪伴式合作让 “技术牛”落地为“卖得好”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
技术的前沿性是不懈地追求
对企业来说
商业成功的核心是产品有人买单
当“科研创新种子”和
“市场畅销硕果”之间存在鸿沟时
高校和产业界的天然差距该怎么弥合?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答案是,将项目研发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在校企联合实验室的框架下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由企业实际项目牵引学生科研课题和实训实战,实现科研、教学与产业“三线合一”。
![]()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直面企业需求展开高校成果转化,更用‘陪伴式’合作为企业持续注入创新活力,让‘科研创新种子’稳稳落地为‘市场畅销硕果’。”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廖鹏说。
![]()
对于智研院“陪伴式”的合作
成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研发团队感触很深

公司专注于开发半导体自动化物料搬运系统(AMHS),聚焦于天车搬运系统(OHT)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突破。企业成立之初,对于人才的渴求让他们与智研院实现了初次“亲密接触”。
“企业创始人顾晓勇非常希望上交大的硕士研究生能加盟。经过多次商讨,我们最终派遣了2名控制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驻成川,联合培养。”廖鹏说。
![]()
2名研究生进驻企业后
以“准研发人员”的身份
深度参与技术攻关

在投身OHT天车研发的过程中,他们敏锐发现设备在精度与稳定性上存在提升空间。这一发现也成为智研院的服务从“人才输送”向“技术攻坚”延伸的契机。
不同于“一锤子买卖”的技术合作,智研院将联培学生、校内学术导师与企业技术团队紧密串联,组织多轮跨领域技术探讨。从问题梳理到方案构思,智研院始终以“陪跑者”的姿态,搭建起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实践需求的沟通桥梁,最终共同锚定OHT天车精准运动控制这一核心突破方向。
![]()
技术攻坚阶段
“陪伴式服务”的深度进一步凸显
在最关键的Demoline(测试线)实验阶段,上交大自动化方向王景川教授团队长期驻场办公——白天与企业技术团队、联培学生一同紧盯测试数据,晚上则针对实验中暴露的问题连夜调整方案。
这种扎根企业现场的服务方式,最终助力成川科技攻克OHT天车多个关键技术难题,为半导体核心设备国产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
既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又要落实上交大科技成果转化
还要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
这是上交大苏州智研院
2017年成立之初就确立的使命
经过多年摸索,已构建出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以市场逻辑为导向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转移体系:不仅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深入企业挖掘技术痛点难点,还在与上交大各专业教授团队的常态化交流中为企业匹配相关技术,共建解决方案团队。截至目前,智研院累计完成产学研合作经费9115万元,参与产业研合作的教授人数达到56人,获评各级领军人才17人次。
![]()
“真正有效的产教融合,靠的不是简单的供需匹配,而是彼此理解、协同投入、共同愿景下的长期陪伴。”廖鹏说,接下来,智研院将优化“陪伴式产教融合”机制,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让更多学生从项目中成长,让更多企业在智研院的支持下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关键人才”的获得。
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 独墅湖科创区发布
拟稿:余杨
审核:王子元
审签:方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