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成都和通威的信心
万爷
初冬的成都,因为一场新能源盛会而格外火热。
日前,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在成都正在举行。会场内外的焦点,不仅在于琳琅满目的新技术,更在于行业如何穿越当前“内卷”与过剩的迷雾,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新蓝海。
作为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人物,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于会议中接受了产联社采访。在近一小时的交流中,他从容剖析了国家能源战略的深层逻辑,直面产业面临的尖锐挑战,并勾勒出通威乃至整个行业以技术创新与光储融合破局的前行路径。
一幅中国光储产业升级发展的新蓝图,在成都徐徐展开。
光伏产业的使命
“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出现的“能源强国”四个字,绝非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紧迫需要所提出的顶层设计。
每年,我国都要花费数千亿美金去购买石油和天然气,对比同样每年进口三四十亿美元的芯片,刘汉元指出了关键差异:“芯片进口后,我们生产成电子产品出口,创汇远高于进口支出。但能源这四五千亿美元,是每年有去无回,在国内消费掉了。”
这清晰地表明,能源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安全问题。
正是在此背景下,光伏产业的崛起被赋予了战略意义。“幸运的是,在能源光伏、风力可再生化以后,中国刚好走到了全世界产业的前列。”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具可行性的蓝图:仅需利用我国西部地区2%-3%的荒山、荒坡和沙漠,就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范围内,“安全、稳定、永久性地”解决我国的能源供应问题。
“所以,无论是对能源的供应,还是对外汇的安全,还是中国引领全世界的低碳高质量发展,这都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刘汉元强调,能源强国的内涵,正是通过大力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在此过程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随着“十五五”规划思路的明确,未来五年,中国的风光发电、储能产业及新型电力体系的发展,将掀起一轮新的高潮,真正迎接碳达峰和碳中和时代的到来。
直面产业“内卷”
在肯定产业巨大成就的同时,刘汉元并未回避当前光伏行业最炙手可热的痛点——“内卷”。他用“近两年的主题”来形容其严重程度。
对于内卷的成因,需要将其置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审视。“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以其活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中国速度’,使我们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这种积极性和速度过快,也导致当全球需求出现波动时,像光伏这样的“新三样”产业,容易出现短期的产能过剩。
“由于大家都在市场条件下要参与竞争,要活下去,严重内卷就变成了主题。”
那么,如何破局?他提出了多层次的对策。首要的是厘清主要矛盾。“反垄断”与“反内卷”的关系应该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期,绝大部分需要防的,是防止过度竞争、无序竞争、过度内卷。发达国家寡头已经形成的产业,他们可能更多是防寡头垄断。”
因此,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中国光伏产业调控的主旋律应是“反内卷、防过分内卷”,而非简单地套用成熟市场的反垄断逻辑。
在此基础上,他呼吁政府、行业与企业形成合力。政府需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解决主要矛盾;企业则需要树立“顾全大局的观念”,在维持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共同努力维护行业生态,保持“适度的”竞争力度。
驶向光储融合新蓝海
面对市场的波澜,企业最稳固的压舱石是什么?刘汉元的答案明确而坚定:技术创新。
“我们总结通威43年的发展过程,就特别强调以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我们的研发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通威在成都建设的全球行业最大的研发创新中心。他表示,该中心涵盖了从源头开始,电池、封装组件的各种技术路径的并行研究。“使我们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知己知彼,ABCD各有所长,更早地找到更合理、更高效的迭代路径。”
这种布局旨在不断降低光伏发电的应用成本,加速能源转型。
然而,当光伏装机量以每年数亿千瓦的速度激增时,一个新的瓶颈出现了——电网的消纳能力。刘汉元将当前阶段形容为“第二次黎明前的黑暗”。“第一次是解决光伏发电成本高于煤电的问题,这个关我们在前三五年已经过了。现在是要等新型能源电网的体制机制到位,和整个储能体系的经济性应用产业的发展。”
由此,话题的核心自然过渡到“光储融合”这一必然趋势。欣喜的是,储能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爆发。“今年1-9月,中国国内的储能新上能力同比上升了30倍。以这样的速度,加上中国制造在可靠性、质量、成本上的规模优势,新型储能的成本已经可以降到非常之低。”
基于此,他做出了一个关键预测:“中国很快会在今年底、明年、最迟后年,形成西部发电、源端储、中途储、末端储的体系,实现西电东送到东部主要用能地区,电价小于等于5毛钱。”这意味着,一个大部分甚至全部由新型储能支撑的新型能源电网,已经看到了清晰的物理路径和经济基础。
对于通威在其中的角色,刘汉元展现出开放协作的态度。他提及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企业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已走在前列,并表示通威的想法是“大家有所分工,有所区别,进行差异化竞争”,共同在能源转型的大舞台上“共同献艺,相得益彰”。
这预示着,未来的能源革命,将是一场由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携手推动的协同作战。
结语
夜幕降临,成都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这寻常的城市夜景,在能源从业者的视野中,或许正预示着中国能源结构的未来图景——
每一盏灯的背后,都可能流动着来自西部阳光转化的绿色电力。
从政策解读到行业剖析,从技术演进到产业融合,在刘汉元的叙述中,中国光伏产业正在经历的不是简单的周期波动,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进化。这场进化,将最终推动中国从能源大国迈向能源强国。
所有业内人士坚信,中国光伏与储能产业不仅能够穿越当下的周期波动,更将支撑中国稳步迈向能源强国,为全球的绿色低碳未来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