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上午,由十竹斋画院承办的2025江苏艺术基金项目“数智时代艺术品鉴赏与评论人才研修班”迎来重磅一课。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导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创会会长高云,以《慧眼识艺——谈谈如何评判画家与作品》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启发性的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专注投入,互动环节踊跃提问,课后高云还应邀为石头城遗址公园题写“古燕王河”名胜名称,为这场艺术盛宴再添亮色。
![]()
以作品为核:画家评价的“唯一标尺”
“评价画家的唯一依据,就是看其作品。”讲座开篇,高云便抛出核心观点。他认为,“以作品论英雄”是艺术界的根本法则:好作品成就好画家,名作品铸就名画家,画家的影响力终究由作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决定,“画外的功名仅可作为参考”。
谈及“名扬天下的画家”,高云指出,载入史册的名家无一不凭作品立身,其成名路径可归为三类:一是“以一画名天下”,如董希文39岁创作的《开国大典》,以一件作品成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二是“以一绝名天下”,靠创造性艺术表现确立业界权威;三是“以一创名天下”,凭独特艺术语言成为公众焦点。他强调,“一幅登峰造极的代表作,足以让画家立于美术史之上”。
![]()
基于作品影响力,高云将画家划分为六个层级:从“亲朋学生认可”的基础层级,到“地方性业界认可”“国家专业界认可”,再到“国家专业与社会双重认可”,直至“中国美术史认可”“世界美术史认可”——层级的差异,是艺术实力的自然体现,绝非人为划分或行政任命可替代。
![]()
而从艺术人生轨迹看,画家的发展模式可归为四类:一生未红型、昙花一现型、大器晚成型、享誉一生型。高云提醒学员:“若一位‘著名画家’仅有头衔与炒作,却无代表作与奖项,切勿轻信迷信——没有好作品,终究立不长久。”
以“三精三好”为矩:好作品的衡量法则
转向作品评判,高云坦言“审美多元,但优劣有共识”。他提出,好作品需兼具“精品品质”与“审美共性”:前者是“三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技艺精良;后者是“三好”——让专家叫好、让大众叫好、让后人叫好。
![]()
“博物馆收藏、国展获奖的作品,正是‘三精三好’的典范。”高云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说明经典作品必然跨越专业、大众与文化的壁垒,“载入史册的作品,从没有大众看不懂、学术无建树,或因语言差异不被接受的”。
他进一步将作品由高到低分为五个层级:典藏级(博物馆/大收藏家藏品)、展览级(专业机构展览作品)、学术级(学院派习作)、探索级(实验性作品)、市场级(流通性作品)。每个层级都有优劣之分,例如“国家级典藏优于地方典藏”“获奖作品优于入展作品”,这些刚性标准可帮助鉴赏者精准对标。
![]()
“未入典藏、未获奖的作品也可能是佳作,但需专业辨别——而经过专家筛选的馆藏、参展作品,更具共识性与权威性。”高云补充道。
![]()
以“五看”为法:打开鉴赏的慧眼
针对“如何品鉴作品”,高云给出“五看”方法:一看“美不美”,审美是观众的权利,多元无标准答案;二看“新不新”,内容与形式的新意是创作真谛;三看“精不精”,作品的精心程度见创作者态度;四看“深不深”,内涵中藏着思想与情感;五看“高不高”,格调品味决定作品境界。“历届国展获奖作品,都具备这‘五好’特质。”
![]()
讲座尾声,高云谈及艺术创新的边界:“审美取向折射社会文明,艺术需与时俱进,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他希望学员们以方法为匙,“评判画家有法度,鉴赏作品有眼力,成为神交画家的知音、品鉴画作的智者”。
这场讲座,既为研修班学员搭建了系统的艺术鉴赏框架,也以“作品为核心”的理念,厘清了艺术评价的本质。让学员在数智时代的艺术语境中,找回了鉴赏的‘根本标尺’。
![]()
问答互动环节堪称整场活动的一大亮点,历时近一小时热度不减:学员们紧扣讲座核心,围绕“数智时代如何平衡作品创新与经典传承”“市场级作品的审美判断边界”等实际问题踊跃发问,高云会长结合自身创作经验与行业洞察逐一拆解,以鲜活案例答疑解惑,既有专业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性,让现场学习氛围达到高潮,也让每位学员在思想碰撞中收获了更立体的艺术认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