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当迅速,尤其是纯电车这一块,随着电池供应商在技术和可靠性等层面的快速迭代,很多纯电车在续航能力、充电功率、热管理等方面表现非常强势,实际上纯电车已经具备了替代插混和增程车型的能力。
![]()
不过很多小伙伴对于现在的锂电池技术依然不够信任,觉得现在的动力电池到了冬天续航打折、可能自燃,充电功率没有保证。总而言之,现在的电动车还是不足够稳定、没有焦虑,所以很多小伙伴都号称在等待固态电池,好像固态电池的量产上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样!实际上,在过去一两年的宣传里,固态电池被赋予了充电速度快、能量密度高、续航不打折等标签,比如续航轻松过1000公里,10分钟充满,没有起火自燃风险等,总而言之,相比于现在的锂电池,固态电池主打两个字——完美!
![]()
从去年开始,包括欧洲、日本等车企和电池供应商,一直都在渲染固态电池将在2026年迎来技术突破,甚至可以小范围上车。但是2025年还剩下不到2个月的时间了,全球范围内,关于固态电池的大新闻依然没有,给人的感觉就是,2026年的1月1日是一个“结界”,之前的2025年固态电池啥都成不了,这个时间点一过,结界打开,固态电池呈现行业性大爆发。所以怎么看,都觉得有点不正常,这些厂商该不是在吹牛,往上抬股价吧?
![]()
日前,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中国汽车报》,刊发了有关欣旺达副总裁梁锐有关固态电池商业化的言论,而这些言论,引发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对固态电池的热议!
梁锐表示:日本和美国企业声称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有些过于自信,应该理智地看待商业化产品培养的过程,最乐观的是2030年以后可能小批量生产,而且不可能大规模取代液态锂电池。
当前全固态电池技术及产业化条件显然尚未完全成熟,但固态电池落地的舆论宣传走在了前面。不能排除目前的固态电池热,有产业自身技术进步的原因,但也有行业“内卷”、资本逐利、各方炒作的原因。
![]()
这段话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疑问,那就是2025年啥动作都没有,2026年就突然爆发了!所以很大程度上来讲,宣传、炒作、抬升资本价值的意义,可能大于产品和技术本身,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实际上之前我们就不止一次表述过,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上车,中间环节的障碍其实是非常多的,包括固态电解质的高昂成本、比较低的良品率等等,这些都阻碍了固态电池的大批量生产,因为成本太高+良品率较低,所以很多车企都没有办法采购,毕竟会大幅度抬升车辆成本和价格,降低竞争力。而车企的采购量上不去,那么电池厂商的成本就均摊不下来,所以就算固态电池搭载到一些车型上,这些车型的价格也会非常高。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整体是不如现在技术已经成熟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
从当前的技术表现来看,像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厂商,在锂电池技术上,实际上已经在向固态电池靠近了,至少在产品参数上是这样!就拿比亚迪的第二代刀片电池来说,在兆瓦闪充技术的加持下,已经具备了1000kW的充电功率,5分钟补能400公里,而且磷酸铁锂电池在充放电次数、安全性方面的表现,都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所以短期内,像比亚迪这种拥有相对先进的锂电池技术的厂商,也没有必要追逐固态电池。
![]()
所以其实准备等待固态电池上车,再买新能源汽车的小伙伴,可能要失望了,我们认为至少5年内,固态电池的单位体积价格能够压到现在锂电池的水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想买电动车,就买现在的电动车,有些等待,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意义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