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学习进行时 |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跃迁的根本牵引

0
分享至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跃迁的根本牵引

陈凯华 张宇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科技强国、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作为独立目标列入规划纲领,并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并列提出,鲜明体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实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该部署为构建支撑更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国家创新体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直面内外挑战,聚力创新破局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过去长期依托全球化背景下的“后发国家追赶”模式,虽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向“十五五”,仍面临两方面形势与挑战:
一是从外部看,大国科技竞争博弈持续升温、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外部压力加剧,要求我国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自主可控;
二是从内部看,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群体正加速突破、重塑生产力版图,但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整体仍有明显短板,原始创新供给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需提升。当前,适应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仍面临自主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难以深度融合的问题;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未充分确立,产业需求导向不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阻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体系主体协同不足,尚未形成科技重点突破能力和体系一体化整体能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待加快转型,先进制造与未来产业培育动能仍待加强;以及统筹自主与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日益恶化的国际科技环境的有效应对,自主开放不足等挑战。
同时也应看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依赖科技成果供给,也对原始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路径提出更高要求,急需以需求牵引重塑科技供给方式,构建双向循环、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未来五年,站在科技强国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节点,需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真正落到实处。要坚持目标导向、需求牵引和系统观念,从优化支持原创的基础研究制度环境、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智化转型培育新动能方面着手,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切实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这一任务目标提供源头供给、能力支撑和强劲动力。

强化源头供给,筑牢制度保障
打造支持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的制度与环境,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激发自主创新的理论和技术源头供给。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是源头活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制胜关键。必须加快构建与原始创新规律相适应的基础研究的制度与环境支持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持续、高质量的源头科技供给。
一是优化原创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资助、评价和保障机制。优化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化结构,畅通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的渠道,进一步引导企业成为基础研究投入主体,逐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坚决破除科研生态行政官僚化束缚,推动管理型科研向服务型科研转变。弱化项目投入导向,加大对青年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健全与基础研究规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薪酬与长期保障支持体系,营造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能够“坐得住”。
二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底座开放创新生态。攻关科研仪器底层技术,加强国内科研仪器产业链建设,在科研仪器、科研试剂、实验材料、基础分析软件和数据资源库等方面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为原创探索提供工具支撑。鼓励区域共建科研基础设施,实现科研仪器与实验条件的跨区域共享,带动创新资源向重点地区梯度辐射。如,天津超算中心立足国产天河超级算力和智能算力,打造了天河智能计算开放创新平台,提供普惠的公共算力、全周期的技术支持和多层面的产业合作,对周边地区科技创新产生明显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系统研究、切实推进“非对称”技术战略,锻造“杀手锏”技术,形成非对称发展优势。成立国家技术分析和预测中心动态调整非对称技术清单,在前瞻性技术领域要大力开展技术预见研究,瞄准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科技领域,培养科技实力“增长点”。善用非技术竞争策略,强化产业政策、出口管制、标准制定等手段的协同运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非对称技术优势。如,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通过配合实施技术出口管制和产业支持政策,建立起在全球稀土产业中的非对称技术优势。

以融合促创新,以协同提效能
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企业作为创新链与产业链交汇的关键节点,强化其创新主体地位是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应进一步强化其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优化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体制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一是产业需求牵引科技供给,建立科研与产业双向流动、全创新链条“环环相扣”的体制机制。鼓励建立“企业出题、科研解题”的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命题权”。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螺旋式转化推进机制,着力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国家实验室与大学联合建立融合创新平台,提高融合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二是形成有主有次、功能衔接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明确各主体在国家战略任务导向下的使命定位,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主体协同。优化任务组织方式,结合国家战略任务类型统筹考虑,科学定事、定题、定人,健全和完善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机制。形成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主体功能协调互补。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组织平台优势,推动科技领军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协同发展。
面向产业需求,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坚持系统观念,面向产业需求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格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根基。
一是围绕产业需求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强化产教科才融合发展生态顶层设计,建立面向产业需求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配置模式、利益链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深度融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应合力,强化科教委的统筹作用,解决教育科技两套体系的问题,协同推进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与全球人才吸引集聚,强化与国际人才接轨。根据产业需求采用超常规手段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学科建设。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推动国家层面制定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布局规划,优先支持能够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域。

对内塑强产业,对外加强合作
深入推进数智化转型,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数智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突破性的要素。应抓住产业转型关键窗口期,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耦合,推动更多创新要素率先实现从“可用”到“可大规模推广”的突破,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实质承载和落地载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提升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入与驱动作用。数字化转型意味着数字科技和数字产业不仅融入生产与生活各领域,更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关键工具。作为新时期的通用使能技术,数字技术能够带动科技体系螺旋式升级与持续优化,从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培育“人工智能+”场景与产业结构升级新格局。数字科技(如工业互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等)正成为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升级。各地应结合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数字化条件,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的“人工智能+”发展场景,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提供首发空间。如,2025年3月,上海市临港启动人工智能创新港,打造标杆场景驱动的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园区,为我国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贡献力量。
三是改造传统生产资料与生产要素,实现生产力跃迁。数字科技塑造新型生产资料,赋予传统生产资料以数字化、智能化属性,使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与技术要素在生产流程中深度融合。支持地方围绕优势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区域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制造业集群向数字产业集群转型,实现“因业制宜、以业定策”的新质生产力成长路径。
加快构建统筹自主与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开放合作既是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以更高水平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同时统筹科技安全,形成自主可控、开放协同的新型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一是加快制定主动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明确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目标、重点领域、合作伙伴以及战略举措,统筹对外开放与科技安全,强化对外单向开放措施,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的开放透明与互惠互享立场,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
二是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开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领域与国际规则高水平对接,吸引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和国际创新资源。探索建立高水平科技人才移民制度和“引聚留用”政策,积极营造国际化、开放的科技创新环境。
三是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推动开放科学发展、建立国际合作平台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开放协作的创新生态,培育合作新优势和新动能。

(作者分别系中国科学院大学长聘体系特聘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讲师)

来源:大众日报

一键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信静海 incentive-icons
网信静海
践行网信责任,建设网信强区。
17744文章数 39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