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新增的石油库存里,近九成被中国收进了自家油罐子,囤得满满当当。可我们从俄罗斯订的原油量,却少了差不多一半。这事儿传出来后,网上各种猜测都有。有人说中俄关系出了裂痕,有人觉得是美国施压的结果。但真实情况,真就这么简单?
![]()
囤油算的是长远账
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每天平均进口原油超1100万桶,这数儿不算新鲜,但新鲜的是,其中有100到120万桶没进炼厂,直接进了储备库。这么大手笔囤油,可不是看油价便宜就随便“剁手”,背后藏着三层实实在在的考虑。
从法律上说,2025年刚实施的《能源法》,把战略石油储备写进了硬规定,以前是建议做,现在变成必须做。就像浙江舟山的浙石化,直接砸了快10个亿扩容油库,建了4座大型储罐,就是在跟着政策走。现在全国储油能力快到20亿桶,实际存的估计有13亿桶,够我们用106天。
![]()
从金融角度看,这两年美元波动得厉害,美国联邦债务都突破38万亿美元了,美债的信用风险一直在涨。我们外汇储备里的美元资产占比,从2015年的72%降到了59%,还连续12个月增持黄金。毕竟黄金跟石油一样,是实打实的硬通货。
安全这块,中国对外原油依赖度超过70%,任何外部断供的风险都扛不住。现在全球地缘政治乱糟糟的,海运路线也没个准儿,先把油囤够,就是给能源供应上了道保险。
就说10月份,国际油价跌到五个月低点,眼看还得往下掉,结果中国一进场采购,价格立马稳在每桶65美元左右。
![]()
俄油进口减少的原因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7404.6万吨,比去年同期降了8.1%,第一季度降得更明显,同比少了14.7%。有机构算过,我们暂时少买了大概40万桶/日的俄罗斯原油,差不多是之前每天从俄进口量的一半。
但换个角度看,9月单月进口了829万吨,比8月还涨了4.3%,而且俄罗斯还是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占比17.5%,比第二的沙特(14.1%)还高。这说明进口量有波动,但基本盘没动。
![]()
减少俄油采购,核心是我们在做结构调整,有几个实际原因得说清楚。关于制裁的事儿,10月底美国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搞了新制裁,直接切断了它们跟美元结算系统的联系。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国企为了避风险,就暂停了部分海运俄油的采购。
再看炼厂这边,现在中国炼化行业更偏爱重质高硫原油,对环保标准也卡得更严。俄罗斯原油大多是轻质低硫的,比如ESPO,有些指标已经没以前那么匹配我们的需求了。
![]()
反过来,从马来西亚、加拿大、厄瓜多尔进口的重质原油在增加,就拿2025年1到4月来说,从马来西亚进口了794.9万吨,比去年同期涨了96.8%,直接跃成第二大原油来源国。这不是不买俄油,而是谁的油更合适,就买谁的。
运输成本也是个实在问题,从俄罗斯运油到中国,尤其是走北极航道或者经中亚转运,路线更长,成本也更高。现在全球油价整体在低位,运输成本占比就更显眼了。
![]()
能源安全讲究“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这些年中国一直强调进口来源要多元化,中东、非洲、拉美、东欧都得有稳定的渠道。所以从俄罗斯进口量少了,不代表合作停了,而是在分散风险、优化结构。
这里要提醒一句,中石油暂停买的主要是海运的俄罗斯石油,通过管道输过来的原油基本没受影响,每天大概90万桶还在正常流进来。这些管道业务是中石油独家负责的,绕开了海运路线,不容易受西方制裁影响,交易也更透明,合规风险好控制多了。
![]()
合作在深化,只是换了个做法
要是说中俄能源合作出了问题,那可真是错了。其实合作的形式在变,从以前“量”的互相输送,转向了“链”的互相连接。
以前中俄能源合作,主要就是俄罗斯把原油、天然气运到中国。现在不一样了,合作领域越扩越广。7月开通了“北极快线1号”海铁联运,全程大概1.3万公里,比传统航线省了10天;10月14号还签了北极东北航道商业化合作协议。
另外,双方还在联合开发北极LNG2项目,这个项目每年能产1980万吨LNG,中石油、中海油都有参股,2025年已经恢复生产,还完成了首批出口。
![]()
金融层面的突破更实在,现在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快到70%了。以前国际石油贸易基本都用美元,现在中俄绕开美元,既不用担美元波动的风险,也能减少被“长臂管辖”的可能。而且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做了好几次跨境人民币支付的试点,越来越顺了。
高层互动也没断过,11月初刚举行了中俄总理第三十次定期会晤,特意强调要深化能源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9月还开了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提了三点深化合作的建议,核心就是一起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
另外,通过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转运俄油的替代路线,也在谈判中。这些通道现在虽然还不能完全代替旧路线,但未来几年的潜力肯定会慢慢释放。对俄罗斯来说,中国是稳定的出口市场;对中国来说,俄罗斯是可靠的供应源,这种双向需求不会因为短期进口量变了就消失。
美欧一直在搞“俄油限价机制”,想卡住俄罗斯的能源收入,结果中国和印度一起买俄油,直接把这个封锁破了,要是中俄关系真有问题,哪能这么配合?
![]()
中国在能源市场的角色变了
通过大规模囤油和调整进口结构,中国已经不只是单纯的“买油国家”了,在全球石油市场里,我们拿到了更多主动权,从以前的“被动进口”,慢慢转向“主动储备加塑造市场”。
现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已经成了全球油市的重要变量。就像分析师说的,要是中国停买,全球油价可能跌到每桶50美元出头,这种“托底”的效应,让我们在油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
![]()
总结下来的话,在现在多变的国际形势里,中国得在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能源安全之间找平衡。暂时少买些俄罗斯海运石油,可能会少拿点价格优惠,但从长远看,这种谨慎的态度能降低潜在的制裁风险和供应中断风险。
说白了,中国大规模囤油,是给未来的能源安全“存粮”。减少俄油进口,是“多找几家供货商”分散风险。中俄能源合作,是从单纯买卖油转向产业链合作、多方面布局。
![]()
这不是简单的“跟谁近跟谁远”,而是能源安全战略、市场主动布局、合作模式进化这三股力量一起作用的结果。看懂了这层逻辑,就不会被表面的数字变动迷惑,也能明白背后那条稳扎稳打、着眼长远的路子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