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一台台缝纫机“哒哒”作响,织出幸福新生活;一条条生产线有序运转,串起增收致富梦。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坚持把就业帮扶车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就业帮扶车间、强化技能培训,让许许多多父老乡亲在家门口端稳“饭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出远门”到“近家门”
“以前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孩子老人都顾不上。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了车间,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在安龙县栖凤街道九龙社区的贵州智双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易地搬迁妇女蒙加芳一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一边笑着说。
而蒙加芳,只是安龙县众多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目前,安龙县共有帮扶车间22个,共吸纳967人就近就业。
“我是一名‘宝妈’,我的工作岗位是打包装,一天收入有100多块,在这里不仅实现稳定增收,还能照顾家庭。”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同是住在栖凤街道九龙社区的徐小丽、在家门口服装厂上班的她笑逐颜开。
原来,为了让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黔西南州把建设就业帮扶车间作为重点工程,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企业在乡镇、社区、安置点设立车间,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群众。同时,这些车间以服饰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门槛低、上手快,特别适合农村留守妇女、中老年劳动力。
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州已建成就业帮扶车间(基地)168个,累计吸纳就业12674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019人、易地搬迁劳动力2239人。
从“给岗位”到“强技能”
就业帮扶车间不仅提供就业岗位,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群众从“普工”变“技工”。
贵州海创意恒工艺有限公司位于兴义市木陇街道,该公司采用“边培训边生产”的模式,吸纳了11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占员工总数一半以上。2025年,公司投入近500万元升级无尘车间,产能提升30%,单季度出货量达50万条,产品远销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
“以前我们只能靠政府补贴生活,现在我每月能拿5000多元工资,孩子也能在身边上学,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来自步马安置区的哈登丽是该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她的变化,正是“造血式”帮扶的真实写照。
在黔西南州,越来越多的帮扶车间不再只是简单的“代工点”,而是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群众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黔西南州还创新培训模式,发挥州级公共实训基地、县级培训基地、各类培训机构作用,采取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培训、结合就业岗位开展培训、结合群众意愿开展培训和深入村(社区)抓培训,开展中长期项目制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动员有培训意愿搬迁群众参加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和质量。
从“人找岗”到“岗找人”
“以前找工作要跑县城、托人情,现在家门口就有人送岗位、送政策、送培训。”在贞丰县珉城社区的新市民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搬迁群众张大哥通过就业信息员推荐已经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实现就业。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黔西南州以“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目标,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依托社区干部、楼栋长、就业信息员等力量,开展“点对点”岗位推荐、“一对一”就业指导、“面对面”技能培训。
不仅如此,黔西南州还健全州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县乡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100%,村级就业公共服务覆盖率95%。通过系列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组织招聘会325场次,提供岗位16.52万个,实现“人找岗”向“岗找人”转变。
“小车间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点亮小康梦。我们不仅要把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更要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黔西南州就业局局长何宇珵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就业服务机制,强化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政策落实,推动就业帮扶车间提质增效,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共享发展红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