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共筑温暖之城——秦皇岛市积极打造“志愿港城”特色品牌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坚定信心 勇挑大梁 · 改革新成效】
11月10日,秦皇岛市海港区河东街道工人南里第二社区的“小候鸟驿站”充满欢声笑语,大学生志愿者正带领孩子们开展趣味游戏。这里不仅是孩子们放学后的快乐天地,更为外来务工家庭解决了孩子看管和功课辅导的难题,让家长安心工作。
工人南里第二社区党委副书记祖巍巍介绍,“小候鸟驿站”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服务内容从最初单一托管拓展至口才训练、美术辅导、防溺水教育等多个方面,全面促进辖区儿童在品德、情感与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健康成长。
“小候鸟驿站”是我市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紧扣中央及省委社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围绕“增人数、创品牌、出经验”目标,持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志愿港城”品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顶层设计方面,我市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提出18条具体举措,着力构建动员、供给、组织、阵地、文化和保障六大志愿服务体系。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优化,成员单位由28家扩充至40家,定期会商、执行落实等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壮大。我市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民参与志愿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6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9.6%;志愿服务团队4248个,实施项目5.8万个,累计服务时长2560万小时。依托“秦来”APP,“志愿港城”板块实现志愿者信息录入、项目发布、时长认定等功能。探索建立的信用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积分通存通兑,形成“奉献—认定—回馈—再奉献”的良性循环,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社会新风尚。
品牌引领成为我市志愿服务发展的鲜明特色。围绕“4+T+F”模式,我市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团市委“寸草心”爱老敬老活动累计开展157场,参与青年志愿者超4000人次;市妇联“小岛爱心爸妈”为493名特殊儿童招募“爱心爸妈”613名;市残联“圆肢残人登长城之梦”项目获省助残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县区层面,卢龙县“大栗树下”志愿服务队传播红色文化,海港区“小候鸟驿站”惠及儿童5000余人次,北戴河区构建“河你益起”品牌矩阵,昌黎县“红色物业”破解“候鸟型”社区服务难题……全市还常态化开展旅游旺季志愿服务、“暖冬行动”关爱抗战老兵、“戴河一号”寻亲助困等项目,开发区第二小学“牵手帕米尔高原的爱”8年来持续促进民族团结,传递两地青少年的深厚情谊。
![]()
青年志愿者陪空巢老人聊天。通讯员 周磊 摄
聚焦群众需求,我市持续做实做细志愿服务项目。以“老帮老”志愿服务为例,全市各县区依托社区开展“双摸、双建、双接”工作,摸清高龄老人服务需求和低龄老人服务能力,建立供需台账,组织结对帮扶。截至目前,全市组建养老志愿服务队205支,志愿者2956人,累计服务高龄老人近2.4万人次,受到老人和家属的广泛好评。
典型培树营造出志愿服务浓厚氛围。我市通过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推动项目优化和经验推广。“山区孩子爱心午餐”获评2024年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获评7个全国“四个100”先进典型,实现“大满贯”。
党建引领下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我市在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开展融合试点,组织社工夜校30余场,项目督导60余人次,推动“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的协同发展。“秦小@老帮老”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超2000人,为孤寡失独老人提供专业服务。市社促会发起“润禾行动”,联动高校教师、退休教师、大学生送教上门,已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山村小学开展20期,惠及师生760余人,探索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秦皇岛经验”。
志愿服务如春风化雨,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面貌。从社区到乡村,从孩子到长者,从日常帮扶到专业守护,“志愿港城”汇聚起向上向善的温暖力量,书写着港城大地的文明新篇。
来源:秦皇岛日报
责任编辑:高小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