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正在京津冀的都市圈中渐渐成型。从北京到天津,从首都到河北,越来越多的北京居民,在退休后,把目光投向了山海之间,投向了燕山的苍茫和渤海的辽阔,候鸟式往来于京津冀。
11月18日,记者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项目推介会上获悉,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已有上万名京籍老人选择入住津冀地区的养老机构,其中河北超过万人,天津超过200人。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因为2024年入住津冀地区的京籍老人还是5000多人,一年翻倍。
年老后,他们选择到河北
从北京东三环劲松出发,一个小时左右,便抵达位于河北燕郊的方舟医养中心。这座曾经的工业园区,如今被粉色花束、蓝色气球、黄色旗帜环绕,化身成“童话般”的老年人家园。
![]()
方舟医养中心。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今年90多岁的鞠浩荃,是一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退休教师,原本住在北京东三环劲松区域。3个月前,选择入住河北燕郊的养老中心,11月18日,是他92岁生日。女儿们特地来看他,远在上海的学生还给他送来了水仙花庆生。
![]()
鞠浩荃在医养中心里。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鞠浩荃的故事远非个案,在北京东部的燕郊、南部的天津,以及更远一点的张家口等地,越来越多的北京籍老人,正在把这些地方当作养老的新选择。来自北京市民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津冀地区纳入合同网签养老机构145家,累计网签有效合同503份,入住河北省养老机构的京籍老年人已达1万余人、入住天津市养老机构的京籍老年人200余人。
而据新京智库前不久发布的《2025京津冀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更多的老人,通过买房、租房、旅居等方式,在河北、天津各处,安放自己的老年生活。截至2024年11月,仅廊坊一地就承接了超2万名北京老人、3000多名天津老人。大都市圈的建设成果,在老年人身上已经显现出效果,区域养老的愿景和规划,正在变成现实。
与旅居、租房相比,入住养老院无疑是一种更坚决的选择。鞠浩荃入住的方舟医养中心,自2020年开始运营,5年间,已经服务了近千名老人,中心的一期、二期入住60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约83岁,其中90%来自北京。这是一家获评河北省五星级的养老机构,但价格却并不高,记者了解到,中心按照老人身体情况收费,自理、半自理、非自理、失能失智老人分区入住,照料和护理需求不同,收费各有差异,但平均收费在4500至5000元,与北京同级别的养老照料中心相比,均价大概是北京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价格优势相当明显。
老龄化,区域养老的需求
社会越来越快地步入老龄化,京津冀地区尤其如此。新京智库《2025京津冀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北京60岁以上老年人首次突破500万大关,天津353万,河北多地老龄化率超全国平均——京津冀超1亿人口中,每4-5个人就有1个老人。
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十个年头,区域养老的命题,也越发成为三地共同任务。但如何才能实现区域养老?各地养老服务水平的不同、医疗费用跨区结算、诊断报告跨区互认、子女探访的方便程度等,都在影响着老人和老人家属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三地协同制定了多项促进区域养老的政策措施,比如三地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河北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老年人到河北养老的若干措施》,提出19条具体措施,吸引京津地区老年人到河北省养老等。
政策扶持为京津冀地区,尤其是环京地区的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在2023年,京津冀三地建立起了一套养老服务项目推介机制,连续3年举办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项目推介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市与河北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之间共签订合作协议60余个,项目投资7亿余元,其中已落实资金6.6亿余元。
协同策,打通区域的壁垒
区域养老模式的探索,让越来越多的区域壁垒随之打通。
医疗永远是老人最关心的话题。鞠浩荃来燕郊安度晚年,这个选择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考察。比如,老人患有严重的湿疹,一吃海鲜或牛羊肉就会皮肤泛红发痒,为了避免这个小麻烦,中心为他特别定制了菜单。入住后,鞠浩荃偶犯湿疹时,也能随时得到中心医生的诊疗。中心医生会每天查房,记录老人身体各项指标,对健康档案进行更新,一旦发现问题,会提出健康预警,安排进一步的治疗和检查,一旦有重病,中心有急救车,可以拉老人到医院,免门诊挂号等手续直接就医,在本地医院满足不了的情况下,急救车还可以直接送到北京。
随着老年病、慢性病日益高发,怎样获得更加方便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许多人选择养老地、养老方式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有些河北养老照料中心,医疗服务水准不输北京,已经基本实现“健康有管理,疾病有预警,小病不离院,大病有绿通”。更重要的是,京津冀三地检查结果互认、医保跨区域结算畅通,为区域养老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
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不仅在服务中坚持“同质同标”,在政策、机制协同等领域,也不断落地见效。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三地已经实现了养老服务政策、养老机构补贴、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结果的互通互认,如三地上线的北京养老服务补贴网上支付小程序,让异地居住的京籍老年人,在机构内就可以方便使用老年人失能护理补贴来支付床位费、护理费等。
候鸟式,整合津冀的资源
区域协同力量的增强,不断改变着三地老人的生活状态。
和鞠浩荃有所不同,68岁的马淑平是“候鸟老人”,需要疗养的时候来到河北的照料中心休养,身体恢复好就会飞到全国各地旅行。
马淑平的眼睛患有黄斑病变,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到医院打针治疗,打完针后不能做饭,很怕烟。面对这个难题,马淑平开始在家周围寻找合适的疗养目的地,最终选择了燕郊。性价比是吸引马淑平来的原因之一,自由来去也是马淑平看重的,两个月来,她住得很开心,跟姐妹们跳舞拍视频格外欢乐。
住在这里的老人,也并没有远离家庭,方舟医养中心为老人和家属建了一个像幼儿园沟通家长一样的互动群,在这个群里,每天都会发布老人的照片,分享给老人子女。老人各项健康指标,也都会进行系统化记录,让家属可以远程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
![]()
方舟医养中心的老人们。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离京不离家”,成为老人们养老生活的真实场景,而在这样的场景中,京津冀范围内的不同地方,也在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最终构成多元化的区域养老模式。
在11月18日举行的推介会上,这种差异与互补展现在更多人眼前。如通州区民政部门负责人表示,通州区将依托区域旅游资源与交通优势,开发“候鸟式”“度假式”养老产品,联合津冀两地整合生态、文化、医疗等资源,规划跨区域康养路线。而蓟州区民政部门负责人则介绍,该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康养产业,重点布局多样化养老产业。张家口的康养特点明显,张家口市民政部门负责人,则推介了当地多个康养项目,他介绍,2025年,有近10万名京津居民到张家口康养,张家口也正在打造环京津养老的产业布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