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四年的深秋,常熟尚湖之畔,一位身着素服的女子独立船头。她望着远处清军大营的旗帜,将一封绝笔信塞进怀中,毅然纵身跃入冰冷的湖水。这位以一死明志的女子,便是被钱谦益赞为“河东君”的柳如是。在明末清初的风雨飘摇中,她从秦淮河畔的歌妓,到名动江南的才女,再到以节殉国的志士,用短暂却炽烈的一生,打破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偏见,在男性主导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一抹不输男儿的亮色。
![]()
1618年,柳如是生于浙江嘉兴的贫寒之家,原名杨爱。因家道中落,她自幼被卖到苏州的妓院,命运从一开始就刻满了屈辱的烙印。好在院中的老鸨深知“才情养人”,为她延请先生授课。柳如是天资过人,三岁识文,五岁诵诗,十岁便能提笔作画,尤其是一手簪花小楷,清丽中透着刚劲,连江南名士都暗自称奇。十四岁时,她被官僚周道登买为侍妾,本以为是命运的转机,却因遭正妻忌恨,再次被逐回妓院。这段坎坷经历,让她早早看透世态炎凉,也养成了坚韧不屈的性格。
重回秦淮河畔的柳如是,不再是任人摆布的小丫鬟,而是以“柳隐”为号,凭借才情与风骨声名鹊起。她常着儒衫男装,与江南名士纵论诗书、针砭时弊,钱谦益、陈子龙、黄宗羲等文坛巨擘都与她交往甚密。当时文人聚会,若能得柳如是点评诗文,便觉颜面有光。她的诗词不似闺阁女子的无病呻吟,而是充满家国之思与人生感慨,“绛云楼外隋堤路,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怅惘,“桃花得气美人中”的豪情,字字珠玑,被时人争相传抄。陈子龙曾评价她的词:“风骨似李易安,而豪侠过之。”
![]()
与陈子龙的相恋,是柳如是青春岁月中最炽热的篇章。这位“明季四公子”之一的才子,不仅与她诗词唱和,更与她共论抗清大计。两人在南园筑屋而居,白天探讨经世之学,夜晚谋划复明大业。这段爱情让柳如是感受到了平等与尊重,也让她的家国情怀愈发坚定。然而好景不长,陈子龙因抗清失败被捕,在押解途中投水自尽。噩耗传来,柳如是数日不食,写下《哭陈夫子》十首,其中“自古文章憎命达,奸雄未必是男儿”一句,既是悼亡,更是对乱世的愤懑。此后,她将对爱人的思念,化作了投身抗清事业的动力。
23岁那年,柳如是遇见了钱谦益。这位东林党领袖、文坛盟主虽已年过半百,却对柳如是一见倾心。更难得的是,钱谦益不顾世俗偏见,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士大夫阶层讥讽他“老奴娶少妾”,百姓则称这场婚礼为“钱牧斋娶柳如是,一树梨花压海棠”。面对非议,柳如是坦然以对,成婚当日,她身着大红喜服,与钱谦益并肩站在船头,接受众人的目光。婚后,钱谦益为她在常熟建造“绛云楼”,藏书十万卷,两人在此读书论道,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柳如是也以夫人身份,协助钱谦益处理家事,更利用自己的人脉,为他招揽抗清志士。
![]()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消息传到江南,钱谦益作为南明礼部尚书,陷入了两难抉择。柳如是力劝他以身殉国,保全名节。她拉着钱谦益来到尚湖边,慷慨陈词:“夫君乃东林领袖,当为社稷死节,妾愿随君同去!”钱谦益沉默良久,最终却以“水太凉”为由退缩。柳如是见状,毅然纵身跳入湖中,被众人救起后,仍悲愤地说:“妾身为女子,尚能舍生取义,夫君堂堂七尺男儿,为何如此怯懦?”这番话让钱谦益羞愧难当,却也未能改变他的决定。不久后,钱谦益便率百官投降清军,北上就任新职。
钱谦益北上后,柳如是坚决留在江南,暗中投身抗清复明运动。她利用钱谦益的声望和家产,联络各地抗清义军,为他们输送粮草和情报。当时的抗清志士张煌言、郑成功等,都曾得到过她的资助。为了筹集军饷,她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书画,甚至不惜抵押绛云楼的藏书。有人劝她:“钱谦益已降清,你何必再做无谓的牺牲?”她回答:“我身虽为钱氏妇,心却仍是大明臣。”这段时间,她写下了大量感怀家国的诗文,《戊寅草》《湖上草》等集子中,字里行间都是“汉家陵阙”的忧思和“恢复中原”的壮志。
![]()
钱谦益在北方任职期间,备受清军猜忌,终日如履薄冰。柳如是多次写信劝他辞官南归,共谋复明大业。1647年,钱谦益借故告病返乡,与柳如是重逢。在柳如是的影响下,他逐渐认清了清军的残暴,开始暗中参与抗清活动。夫妻二人联手,以绛云楼为据点,秘密召开抗清会议,联络反清势力。不幸的是,1650年,绛云楼因意外失火,十万卷藏书付之一炬,这对钱谦益和柳如是都是沉重的打击。但柳如是并未消沉,她很快在废墟上重建书房,继续为抗清事业奔走。
1664年,钱谦益病逝。他的族人见柳如是掌管着家中财产,便上门逼她交出家产,甚至威胁要将她赶出家门。此时的柳如是已四十六岁,历经半生风雨,早已不再是当年任人欺凌的少女。她先是假意应允,设宴款待族人,在宴席上,她当众取出钱谦益的遗书和家中账本,一一核对财产,让族人哑口无言。待族人离去后,她自知孤苦无依,且抗清复明的希望日渐渺茫,便选择了以死明志。临终前,她写下绝笔:“死后棺木不封,以表我对大明的赤诚之心。”
![]()
柳如是死后,因钱谦益曾降清,她的葬礼十分冷清,甚至无人敢为她立传。但江南百姓却铭记着她的义举,悄悄将她葬在虞山脚下,与钱谦益的墓相隔不远,却又不在一起——这或许正是她一生的写照:与钱谦益相知相爱,却在民族气节上泾渭分明。直到清代中期,著名学者王国维偶然发现了她的诗文手稿,为她的才情与风骨所震撼,写下《柳如是别传》,才让这位乱世红妆的传奇人生重新浮出水面。
回望柳如是的一生,她出身卑微却不甘沉沦,身处乱世却坚守气节,以女子之身,在诗词文坛留下传世之作,在抗清大业中贡献绵薄之力。她的爱情充满波折,却始终追求平等与尊重;她的人生历经磨难,却从未放弃对家国的忠诚。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以才情打破偏见,以风骨照亮乱世,用一生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真谛。
![]()
如今,虞山脚下的柳如是墓前,常年摆放着后人敬奉的鲜花。她的诗词被收录成册,她的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影视,供后人传颂。这位秦淮河畔的奇女子,早已超越了“秦淮八艳”的标签,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无论出身如何、性别为何,只要心怀家国、坚守风骨,便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印记。柳如是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不在于身份的尊卑,而在于灵魂的坚韧与品格的光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