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赴日旅游男子在日媒镜头前声称:我不在乎政府的呼吁,花钱是我自己的自由,我认为日本很安全。
这段采访被日本电视台反复播放,很快传到国内社交平台,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质疑他罔顾国家提醒,也有人说这是个人自由。
事件的背后,不只是游客的个人选择,更牵出了国家安全预警、媒体引导、社会认知的三重交锋。
就在他说出这段话的前两天,也就是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刚刚发布了对日本的最高级别旅行提醒,明确劝导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理由写得很清楚:治安急剧恶化、极端右翼政治言论频发、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事件持续上升。
外交提醒不是随便喊口号,是基于持续收集的信息和风险判断。
这位游客说“我觉得日本很安全”,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问题在于,他的“安全感”是个人感受,而国家给予的提醒,是基于整体数据和大量案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因为一两个游客的感受就轻易改变外交指令。
在日本国内,当前执政的高市早苗政府正频繁打“安全”牌,试图将对华关系引向对抗。
![]()
高市早苗几个月前才刚刚公开表态,称“中国的强势行为将影响日本国家生存”。
这类言论一旦与“华人游客依旧涌入日本”的画面叠加,极容易被解读成“中国人自己都不担心,说明中国政府在夸大其词”。
这样一来,个人自由表达就变成了国际舆论战的素材,被拿来做成政治文章。结果不是“自由赢了”,是“你说的话成了别人攻击你国家的工具”。
在国际传播场上,没人真关心你是不是出于自愿,他们只看你说了什么、能不能用。
再往深看,这场风波暴露出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自由和责任的边界究竟在哪?不少人强调“我花自己的钱,我去哪里是我自由”,但忽略了这样做是否会对国家形象造成误伤。
外交部不是在限制公民自由,是在尽最大努力保护出境公民的安全。
而日媒的炒作,也有另一重考量——经济压力。
![]()
今年日本GDP连续两个季度下滑,旅游业被视为关键“输血口”。中国游客是他们最重要的消费群体之一,2025年贡献了日本旅游消费的20.4%。
这时候正面宣传“一切如常”,甚至暗示“中国人自己都不买政府的账”,就显得非常“及时”。
中国政府这次的旅行提醒,不只是发一张通知那么简单。
背后有完整的响应机制,比如联合文旅部与OTA平台同步推送安全提醒、航空公司提供免费退改签服务、甚至有的旅行社主动取消赴日团。这些都是国家在保护民众安全时的系统性动作。
就像家庭防灾指南,不会因为你现在没看到火就不准备灭火器。
同理,国家的安全提醒,靠的是对全局的掌握,而不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公民如果忽视这套机制,自己出事了,还得国家出面帮你善后,这种“自由”就成了对公共资源的额外负担。
当然,不是说出国旅游就是错,也不是说所有人都得一刀切地听从号召。
真正的问题在于,出行可以低调,观点可以理性,不必在外媒镜头前表演“逆风言论”。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舆论高度敏感的背景下,一句无心之语,可能就被包装成“对政府不满”的象征。
有经验的在日华人已经开始总结出实用策略,比如“少说多看、取现早回、避免争议话题”,这不是胆小,是成熟。
Z世代年轻游客更倾向于用“动漫打卡、支持友好品牌”等方式表达态度,这种理性爱国的方式,更能赢得尊重和理解。
未来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但只要公众保持清醒,国家保持信息透明,民间对话不断推进,就不会被轻易带节奏。
在全球化时代,出国旅游从来不只是一个消费动作,大国公民的每一次出行、每一句话,都代表着国家形象、社会认知和个人判断。
当世界变得更复杂,游客也需要变得更成熟。在镜头前说话的自由,当然属于你,但背后的分寸感,也该属于我们所有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