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跟发小聊起郊区,他以前对郊区的印象就是“城市的边角料”——路坑坑洼洼,垃圾随便堆,买包盐都得跑老远。直到上个月去了武汉黄陂,回来跟我念叨了好几天,说完全颠覆了他的想法。
![]()
他说先去了乡下的菜市场,本来做好了踩一脚泥的准备,结果进去傻眼了。每个摊位都用旧木板搭的台子,上面铺着干净的塑料布,卖菜的阿姨把菜摆得整整齐齐,旁边还放着自家腌的萝卜干给客人试吃。最有意思的是,市场角落有个小水池,种着睡莲,旁边挂着块木牌,写着“莫把菜叶丢池里哦”,字歪歪扭扭的,一看就是村民自己写的。说白了,这里没搞那种统一的不锈钢摊位,却比很多城里的菜市场还干净,烟火气一点没少,还多了点人情味。
后来他去等公交,发现公交站不是那种铁皮棚子,是个带小瓦顶的亭子,柱子上画着木兰从军的小故事,颜色鲜鲜亮亮的。旁边的墙面上,贴着村民拍的照片——有孩子在绿道骑车,有老人在驿站下棋,还有谁家的狗趴在门口晒太阳。要是换别的地方,公交站可能就是个冷冰冰的牌子,这里倒像是个小展览,把村里的日常都摆出来了。
![]()
最让他惊讶的是那个旧粮库改造的地方。原来的老粮库砖墙都掉皮了,现在改成了村民活动中心,里面有乒乓球桌,还有个小图书馆,摆着孩子们捐的漫画书和老人看的养生杂志。粮库原来的大铁门没换,只是刷了层漆,上面画着金黄的稻穗。周末的时候,城里来的游客和村里人一起在这里打乒乓球,没人觉得生分。其实,这就是黄陂最厉害的地方——没把郊区当成城市的附属品,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家来收拾。
发小说,在黄陂走了一天,没觉得哪里是“城里”哪里是“乡下”。路都是平的,厕所里有洗手液,连路边的垃圾桶都刷成了和周围树一样的绿色。说白了,城建不是搞花架子给人看,是让住在那里的人觉得舒服。比如他遇到个老奶奶,坐在村口晒太阳,说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好多回来开农家乐了,家里的菜都能卖到城里去。老奶奶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都笑眯了。
![]()
现在发小总跟别人推荐黄陂,说要是有空,就从武汉主城区往北走,看看那里的菜市场,坐坐带画的公交站,感受下那种没有边界的舒服。真的,有时候最实在的美好,就是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里,不张扬,却能让人记很久。黄陂用自己的样子告诉我们,郊区不是被遗忘的角落,是可以活得很像样的地方——既有乡下的自在,又有城里的方便,还能让住在这儿的人,打心底里觉得踏实。
你要是没去过,真可以去转转。沿着木兰大道吹吹风,在村里的小茶馆喝杯茶,尝尝地道的黄陂三鲜。相信你也会像我发小一样,被那种不刻意、却处处贴心的劲儿打动。说到底,一座地方好不好,看住这儿的人笑不笑就知道了,黄陂做到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