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赛柏蓝
2025年11月17日晚间,科创板创新药企盟科药业(688373.SH)接连披露两则重磅公告:终止向南京海鲸药业发行1.64亿股、募资10.33亿元的定增;将核心子公司科瑞凯思的部分业务与人员“分拆”到康粤生物、科迈生物、沪盟诚泰、喜瑞诚泰四家全资子公司。
![]()
短短48小时内资本与产业两条线同时“大转向”,这家以抗感染新药著称的Biotech,到底在下怎样一盘棋?
01
10亿定增“黄了”
易主方案同步终止
故事要从今年9月说起。
9月22日,盟科披露定增预案:海鲸药业将以6.30元/股现金认购1.64亿股,交易完成后持股20%,成为控股股东,其实控人张现涛将正式“接掌”这家上市三年仍处“无实控人”状态的公司。
方案一出,市场用20cm涨停回应——毕竟,在制剂生产、CDMO业务及渠道端有相关积累,与盟科自研的康替唑胺、MRX-4等管线被认为存在协同空间。
但仅隔两天,第一大股东Genie Pharma(持股10.92%)便公开“狙击”,质疑定增价格过低、摊薄严重,并提请罢免部分董事。
据了解,Genie Pharma公开列出的反对理由包括有海鲸药业总资产约7亿元、负债约3亿元,10.33亿元认购资金高度依赖债务融资,将使其资产负债率大幅攀升,进而威胁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
此外,海鲸以维生素D2等仿制药为主,研发属性弱,与盟科创新药战略协同性极小;其智能工厂项目进度滞后,产能短期内无法适用于盟科产品,盈利提升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同时,海鲸曾受合规处罚,若接管销售渠道和人员,易造成业务混同,损害上市公司独立性。
尽管10月9日股东大会以超80%赞成票强行通过,但Genie Pharma持续抵制,最终让董事会选择“止损”——“若继续推进,可能影响公司稳健经营”。
![]()
来源:企查查
资料显示,Genie Pharma是盟科药业的第一大股东,截至2025年10月持股比例为10.92%。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为专注医疗健康投资的美元基金——百奥维达(BVCF)。
BVCF通过旗下两支基金合计持有Genie Pharma 100%股权,其最终控制人为杨志。百奥维达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最早一批专注生物医药的专业基金之一,历史上曾推动多家明星药企登陆资本市场。
盟科药业公告表示,在多次沟通无果后,公司判断持续推进该方案可能影响稳健经营,为维护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长远利益,董事会最终决定终止本次定增。
这一决策凸显了创新药企在资本运作中的平衡难题:一方面需要资金支撑研发投入,另一方面需协调股东间利益诉求。
定增取消,最现实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37亿元;而前三季度营收1.04亿元,归母净亏损1.94亿元,同比虽收窄33.6%,但“烧钱”速度依旧惊人。按照过去四个季度平均净亏损测算,现有现金大约能维持18-24个月。
公司显然也意识到危险,同步公告“将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包括但不限于接洽新的战略投资方、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等”。
但失去了“豪门联姻”,下一次“补血”可能要以更高成本、更不确定的方式展开。
02
把鸡蛋分篮装
子公司“一拆四”
与终止定增公告“无缝衔接”的,是另一份看似“常规”的资产调整。
把全资子公司科瑞凯思的部分业务、人员,按“人随业务走”原则,整体平移到康粤生物、科迈生物、沪盟诚泰、喜瑞诚泰四家100%控股的子公司,科瑞凯思本体继续保留。
在盟科药业的投资版图里,盟科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和美国的MicuRx Pharmaceuticals, Inc.专注药品研发,后者还曾获盟科药业8000万美元增资以推进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科瑞凯思(北京)医药有限公司则负责公司产品的贸易销售与商业化工作。
科瑞凯思成立于2020年5月,主要承接康替唑胺等创新抗菌药商业化,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涵盖药品批发、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学术推广及市场品牌建设。公司注册资本700万元且已实缴完毕,注册于北京市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人员规模少于50人(参保40人)。
根据公告,本次业务调整的核心目标是优化管理和业务架构,提高经营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四家承接业务的子公司均为盟科药业全资控股,康粤生物、科迈生物、沪盟诚泰、喜瑞诚泰成立时间集中在2025年8月、9月,显然是为本次业务调整提前布局的专业化平台。
分拆科瑞凯思,或是盟科药业“北上产能”向“全国布局”的关键一跃——把供应链、商务与部分研发从北京高成本核心区,同步平移至广州、郑州、上海、北京四地全资子公司,既锁定当地产业化补贴与较低运营成本,又顺势瘦身提效、压缩费用,为后续MRX-4、MRX-8的商业化落地腾出产能、资金与人才空间,以有限现金流换取最大战略弹性。
时间拉回2007年,盟科药业由“50后”科学家袁征宇回国创办,值得关注的是,其曾联合创办Vicuron并于2005年被辉瑞以19亿美元收购。公司专注抗耐药菌“超级感染”治疗领域,首个自研核心产品康替唑胺(商品名:优喜泰®)于2021年获批上市。
其研发管线聚焦抗菌创新药,涵盖MRX-4(康替唑胺水溶性前药)、MRX-5(针对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MRX-8(针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等多款后续药物,同时布局MRX-15等抗肿瘤早期管线,相关在研项目在中美两地同步推进开发。
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0.48亿元稳步增长至1.30亿元,但同期归母净亏损累计超10亿元;截至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为48.3%,2025年上半年为59.45%,Q3进一步攀升至64.57%。
目前,盟科药业的核心产品均依赖外部CMO代工生产,产能弹性与成本管控能力受限,导致毛利率提升空间不足;单一产品收入规模尚小,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仅1.04亿元,远未覆盖高昂的研发投入与正在推进的MRX-8、MRX-5等临床费用,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
同时,公司账面现金仅3.37亿元,终止10亿元定增后短期内缺乏大额股权融资通道,叠加无实控人状态下股东博弈带来的决策不确定性,持续亏损与资金压力已成为制约管线推进、产能自建和国际化拓展的主要挑战。
盟科药业的处境,是中国无数Biotech公司的一个缩影。它们诞生于资本的狂热期,怀揣着顶尖的科学梦想,却在商业化、资本化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其近期一系列动作,也折射出国内创新药企在发展过程中的共性挑战与破局思路。
对于盟科药业而言,本次战略调整或许并不是退缩,而是在复杂环境下的聚焦与蓄力。耐药菌感染治疗的刚性需求、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自身产品管线的梯度布局,或将构成了其长期发展的核心支撑。
但是,后续能否通过多元融资解决研发资金需求,通过架构优化提升运营效率,将决定其在耐药菌药这一黄金赛道的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