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深度长文:爱因斯坦到底是如何构建广义相对论的?

0
分享至



很多人都知道,狭义相对论的根基由两大核心原理构成 —— 光速不变原理与狭义相对性原理。此前我们已对光速不变原理展开过不少探讨,今天,我们将把焦点完全集中在狭义相对性原理上。



这个原理乍听之下似乎简单直白,但深入挖掘便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颠覆经典物理的巨大能量,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构建广义相对论的关键灵感,正源于对它的深度剖析。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让我们从狭义相对性原理的本质开始说起。

提到狭义相对性原理,最通俗的理解便是 “运动是相对的,必须选定参照物才有意义”。这一点,无论是牛顿力学还是狭义相对论,都表示完全认同,两者在这一表层认知上并无分歧。

学生时代的物理课上,老师常举这样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假设你和朋友驾驶一辆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而我静止站在路边的人行道上。



以我为参照物时,我会清晰地看到你和汽车在快速向前运动;可如果切换到你的视角,以你自身为参照物,你会觉得自己是静止的,反而是站在路边的我在向后运动。同样地,若你以我为参照物,会认为自己在运动;我以你为参照物,也会得出你在运动的结论。

在牛顿力学体系中,这种 “因参照物选择不同而产生的运动描述差异” 很好解释 —— 不过是参照系切换带来的正常结果,就像我们坐在火车上看窗外树木 “后退” 一样,早已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

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就永远无法触及物理的深层规律。当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个 “反常” 的细节时,牛顿力学的漏洞便会瞬间暴露:假设你驾驶的汽车突然急刹车,此时你会明显感受到身体向前冲,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 “拉” 着你 —— 我们知道,这是惯性作用的结果,那股 “拉力” 便是物理学中所说的 “惯性力”。



这个场景看似平常,却藏着一个牛顿力学无法回答的关键问题:为什么是 “自以为静止” 的你感受到了惯性力,而 “自以为运动” 的我(站在路边)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

这个问题看似 “无厘头”,却恰恰是科学突破的起点 —— 许多重大发现,往往源于对这类 “习以为常现象” 的追问。更重要的是,不仅牛顿力学无法解释这个问题,就连狭义相对论也对此束手无策。爱因斯坦敏锐地意识到:狭义相对论一定存在局限性,而这个局限性的根源,就在于它的核心前提 ——“惯性系”。

在狭义相对论中,所有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都被限定在 “惯性系” 内(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但现实宇宙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惯性系 —— 引力无处不在,小到苹果落地,大到行星绕日,引力让所有物体的运动都无法保持绝对的 “匀速直线”。那么,如何突破 “惯性系” 的束缚,让物理规律适用于更广阔的宇宙?爱因斯坦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深度思考。

要理解爱因斯坦的思考路径,我们需要先回顾当时物理学界对 “引力” 的认知背景。

在爱因斯坦的时代,麦克斯韦已经完成了电磁场的统一,提出 “电力与磁力都是通过‘场’来传递” 的理论 —— 也就是说,“场” 是电磁力作用的介质,不存在 “隔空取物” 式的超距作用。这一理论在实验中得到了充分验证,成为当时物理学界的共识。

既然电磁力需要 “场” 作为介质,那么同样普遍存在的万有引力,是否也需要某种介质来传递?牛顿最初认为 “引力是瞬时传递的,无需介质”,但随着电磁理论的发展,物理学家们发现:牛顿力学与电磁场理论存在明显的不协调 —— 如果引力是瞬时传递的,就会与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速度” 的结论冲突(当时已有实验暗示光速的有限性)。



为了调和这种矛盾,主流物理学界提出了一个假设:宇宙中充满了一种名为 “以太” 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而 “以太” 就是引力传递的介质。按照这个理论,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就是通过 “以太” 传递给苹果的,所以苹果才会落到地面,而不是飞向太空。

但爱因斯坦并不认同 “以太” 的存在。一方面,当时已有实验(如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间接否定了 “以太” 的存在 —— 如果 “以太” 真的存在,地球在绕日运动中会 “穿过” 以太,导致光速在不同方向上出现差异,但实验结果却显示光速始终不变;另一方面,爱因斯坦对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深信不疑,他认为:引力与电磁力应该具有相似的本质,既然电磁力通过 “电磁场” 传递,那么引力或许也通过某种 “场” 来传递。



于是,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引力的传递介质不是 “以太”,而是 “引力场” —— 就像电荷在 “电磁场” 中受力一样,物体在 “引力场” 中也会受到引力作用。这个猜想,为后续 “等效原理” 的提出埋下了伏笔。

如果 “引力场” 真的存在,那么物体受到的引力大小,应该与它在引力场中的位置有关 —— 就像电荷受力大小由电场强度决定一样,物体所受引力的大小,也应该由 “引力场强度” 决定。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引力 = 引力质量 × 引力场强度

这里的 “质量”,我们称之为 “引力质量”,它描述的是物体 “感受引力” 的能力。



看到 “质量”,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个经典公式 ——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 = 质量 × 加速度)。这个公式中的 “质量”,与 “引力质量” 是否是同一个概念?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把 F=ma 中的质量称为 “惯性质量”,它描述的是物体 “抵抗运动变化” 的能力 —— 也就是惯性的大小。

举个例子:用同样大小的力推一辆自行车和一辆汽车,自行车会很快加速,汽车却几乎不动。原因就是汽车的 “惯性质量” 更大,抵抗加速度的能力更强。而 “引力质量” 则体现在:汽车的引力质量更大,所以地球对它的引力更强,我们推汽车时需要克服的摩擦力(源于引力)也更大。

在高中物理课上,我们通常默认 “惯性质量 = 引力质量”,甚至不会刻意区分两者。但在爱因斯坦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位物理学家敢断言 “两者一定相等”—— 它们描述的是物体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一个与惯性相关,一个与引力相关,为何会相等?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规律?

爱因斯坦从这个问题出发,推导出了一个关键关系:

根据 “引力 = 引力质量 × 引力场强度” 和 “力 = 惯性质量 × 加速度”,当物体只受引力作用时(如自由落体),两者可以联立为:

引力质量 × 引力场强度 = 惯性质量 × 加速度

整理后可得:

加速度 = (引力质量 / 惯性质量)× 引力场强度

我们知道,在地球表面,所有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是恒定的(约 9.8m/s²),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早已验证这一点)。这意味着什么?只有当 “引力质量 / 惯性质量” 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时,加速度才会恒定 —— 而最简洁、最合理的常数,就是 “1”。也就是说:惯性质量 = 引力质量



事实上,在爱因斯坦之前,已有物理学家(如厄缶)通过精密实验发现: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比值在极高精度下趋近于 1,但这些实验结果只是 “现象总结”,没有上升到 “理论公理” 的层面,因此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爱因斯坦的突破在于:他不再将 “惯性质量 = 引力质量” 视为一个偶然的实验结果,而是将其提升为一个基本公设 ——等效原理,并以此为基石,开始构建广义相对论的框架。

什么是 “公理”?简单来说,就是无需证明、且被普遍接受的基本假设 —— 它不是 “拍脑门的臆想”,而是基于大量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的必然选择。等效原理的核心,就是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等效”,或者更通俗地说:引力与加速度是等效的,无法通过实验区分



为了让这个原理更易理解,爱因斯坦设计了两个著名的 “思想实验”—— 无需复杂的实验设备,只需通过逻辑推理就能验证。

思想实验 1:密闭箱子里的 “引力与加速度”



假设你身处一个完全密闭的箱子中(比如一个不透明的集装箱),无法看到外界。现在有两种情况:

  1. 箱子静止在地球表面:你会感受到 “重力”—— 手里的苹果会下落,双脚会紧贴箱底,就像在地面上一样。
  2. 箱子在太空中以 9.8m/s² 的加速度垂直向上飞行:此时,箱子底部会对你产生一个向上的支撑力(就像电梯加速上升时的 “超重” 感),你手里的苹果如果松开,会 “下落” 到箱底(因为苹果失去支撑后做惯性运动,而箱子在加速向上,相当于箱底 “追上” 苹果)。

关键问题来了:在密闭箱子里,你能通过任何实验区分自己是 “在地球表面静止”,还是 “在太空中加速飞行” 吗?



答案是不能。无论是苹果下落的速度、双脚对箱底的压力,还是你自身的 “重量感”,两种情况完全一致 —— 这就是 “引力与加速度等效” 的直观体现。



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类比:当塔吊吊起集装箱时,如果你在集装箱里,会发现自己的感受与在地面上没有任何区别 —— 集装箱的 “向上加速”,模拟出了与地球引力完全相同的效果。反过来想:如果把地球 “拿走”,只要给你施加一个 9.8m/s² 的向上加速度,你就会觉得自己依然站在地面上。

思想实验 2:光线的弯曲 —— 等效原理的 “大招”

如果只是苹果下落,还不足以体现等效原理的颠覆性。爱因斯坦进一步将 “光” 引入思想实验 —— 因为他始终坚信,光的行为是揭示宇宙规律的关键。



还是那个密闭箱子:

  1. 箱子在太空中以 9.8m/s² 的加速度向上飞行,你打开手电筒,让光线水平射向箱子的侧壁。
  2. 从 “静止在地面的我” 的视角观察:箱子在加速向上,而光速是恒定的(光速不变原理),所以光线不会 “跟着” 箱子向上加速,而是会沿着直线向 “下方” 弯曲(类似平抛运动的轨迹),最终落在侧壁的下方位置。

根据等效原理,“箱子加速向上” 与 “箱子静止在地球表面” 是等效的 —— 那么,如果箱子静止在地球表面,我看到的光线是否也会弯曲?



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在引力的作用下,光线会发生弯曲。

当然,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这种弯曲 —— 地球的引力太弱,对光线的弯曲程度极小(后来通过观测日全食时恒星光线的偏移,才验证了这一结论)。但这个思想实验的意义在于:它将 “引力” 与 “光的运动” 联系了起来,为后续 “时空弯曲” 的提出铺平了道路。

为什么 “光线弯曲” 就能推导出 “时空弯曲”?关键还是要回到 “光速不变原理”—— 光速是宇宙中恒定的速度,无论从哪个参照系观察,光速的大小都不会改变。

我们再来看那个 “密闭箱子” 的实验:

  • 从 “箱子里的你” 的视角看:光线是沿直线水平射向侧壁的,因为你认为自己处于 “静止的引力场” 中,光的运动符合 “直线传播” 规律。
  • 从 “地面的我” 的视角看:光线是沿曲线射向侧壁的,因为我看到箱子在加速向上,光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弯曲。

同一个事件(光线射向侧壁),在两个参照系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果 —— 一个是直线,一个是曲线。但光速是恒定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对 “距离” 和 “时间” 的感知发生了差异



具体来说:在我(地面视角)看来,光线走过的 “曲线距离” 比你(箱子视角)看到的 “直线距离” 更长。根据 “时间 = 距离 / 速度”,光速不变,距离更长,就意味着 “光线到达侧壁所需的时间” 在我眼中更长。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事件,不同参照系下的 “时间” 和 “距离” 都是相对的,不再是牛顿力学中 “绝对的、统一的时空”

爱因斯坦由此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所谓的 “引力”,其实是时空弯曲的表象;时空弯曲才是引力的本质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理解:如果把时空想象成一张平坦的弹性床垫,当我们把一个大球(如太阳)放在床垫上时,床垫会被压出一个凹陷(时空弯曲);此时,一个小球(如地球)放在凹陷的边缘,就会沿着凹陷的轨迹运动 —— 这看起来像是 “大球吸引小球”,但本质上是 “小球在弯曲的床垫上沿最短路径运动”。

同样地,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并不是因为 “引力拉着光运动”,而是因为 “光在弯曲的时空中沿最短路径传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参照系中观察到的光线轨迹不同 —— 不是光的运动变了,而是时空的 “形状” 变了。

爱因斯坦在 1911 年就提出了等效原理,将引力引入相对性原理的框架,但直到 1915 年,他才最终完成广义相对论的完整理论。这中间的 4 年,他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 “时空弯曲”?

爱因斯坦并非数学家,而 “时空弯曲” 的量化需要非常复杂的数学工具 —— 当时最前沿的 “张量分析”(一种描述多维空间几何性质的数学方法)。在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帮助下,爱因斯坦最终推导出了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方程 ——引力场方程



Rμν - (1/2)gμνR = 8πG/c⁴ Tμν

这个方程看似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物理意义:左边描述的是 “时空的弯曲程度”(Rμν、gμν、R 均为描述时空几何的张量),右边描述的是 “物质与能量的分布”(Tμν 为能量 - 动量张量,G 为万有引力常数,c 为光速)。

它的核心含义是:物质与能量的分布,决定了时空的弯曲程度;而时空的弯曲程度,又决定了物质的运动轨迹

至此,广义相对论终于成型。它突破了狭义相对论 “惯性系” 的局限,将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扩展到了 “所有参照系”—— 在任何参照系中,只要考虑时空的弯曲,物理规律都是统一的。更重要的是,它推翻了牛顿的 “绝对时空观”,提出 “时空是相对的、可弯曲的”,彻底重塑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回顾爱因斯坦构建广义相对论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这个伟大理论的起点,不过是对一个 “习以为常现象” 的追问 ——“为什么刹车时只有车内的人感受到惯性力?”。而后续的每一步突破,都源于 “不被常识束缚” 的思考:

  • 当所有人都相信 “以太” 是引力介质时,爱因斯坦敢于否定 “以太”,提出 “引力场”;
  • 当物理学家们只把 “惯性质量 = 引力质量” 视为实验结果时,爱因斯坦敢于将其提升为 “等效原理”;
  • 当人们认为 “光线是直线传播” 时,爱因斯坦通过思想实验,提出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这些思考,在当时看来或许 “离经叛道”,却恰恰是科学进步的核心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今,广义相对论已被无数实验验证(如日全食时恒星光线的偏移、引力透镜效应、黑洞的发现等),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但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套描述宇宙的理论,更是一种思考方式:永远保持对 “习以为常” 的好奇心,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 “现象就该如此”



就像在古代,如果你问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飞上天”,可能会被视为 “疯子”;但正是这种 “疯子般的追问”,推动着人类从 “地心说” 走向 “日心说”,从 “牛顿力学” 走向 “相对论”。未来,或许还有更多 “习以为常” 的现象,等待着我们用好奇心去揭开它们背后的奥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最年轻的美女董事长上任了!

最年轻的美女董事长上任了!

微微热评
2025-11-08 13:47:08
裹足不前!波克罗夫斯克战役成现代斯大林格勒,俄军未能巩固优势

裹足不前!波克罗夫斯克战役成现代斯大林格勒,俄军未能巩固优势

军迷战情室
2025-11-18 20:18:13
霍启山和娜然恋情疑曝光!前任都是女明星,霍家三兄弟他最看颜值

霍启山和娜然恋情疑曝光!前任都是女明星,霍家三兄弟他最看颜值

鑫鑫说说
2025-11-19 13:47:40
055抵近日本!解放军报:若武力介入,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055抵近日本!解放军报:若武力介入,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青辉
2025-11-19 15:08:59
高市的极右面目:与纳粹合影,为美化希特勒书籍作序 | 国际识局

高市的极右面目:与纳粹合影,为美化希特勒书籍作序 | 国际识局

国际在线
2025-11-18 23:09:22
丹麦给乌克兰送了8个多亿武器,结果一查账单,买单的竟是俄罗斯

丹麦给乌克兰送了8个多亿武器,结果一查账单,买单的竟是俄罗斯

扶苏聊历史
2025-11-18 17:45:46
冯唐直言:低级女人依仗姿色,高级女人靠的是这个

冯唐直言:低级女人依仗姿色,高级女人靠的是这个

杏花烟雨江南的碧园
2025-11-07 16:13:29
拼光2万亿美元!中国正在把日本打回原形

拼光2万亿美元!中国正在把日本打回原形

每日一见
2025-11-19 10:17:11
多动症患者取药需在户口簿盖“精神病”章,这是个什么规定?

多动症患者取药需在户口簿盖“精神病”章,这是个什么规定?

南方都市报
2025-11-18 23:46:10
叶剑英怒斥许世友:怎么才接电话,许:首长,连滚带爬来接的啊

叶剑英怒斥许世友:怎么才接电话,许:首长,连滚带爬来接的啊

兴趣知识
2025-11-19 03:29:04
不再沉默!郑丽文指桑骂槐,提醒高市:台湾没事,日本也就没事

不再沉默!郑丽文指桑骂槐,提醒高市:台湾没事,日本也就没事

时时有聊
2025-11-18 09:18:16
勇士又把文班亚马“废了”,这下马刺百分百跌出季后赛资格区…!

勇士又把文班亚马“废了”,这下马刺百分百跌出季后赛资格区…!

田先生篮球
2025-11-18 22:32:34
突然走红,深圳也有!有人吃完直接烧到39℃进ICU!

突然走红,深圳也有!有人吃完直接烧到39℃进ICU!

深圳晚报
2025-11-18 16:25:39
阿里开始严查午休

阿里开始严查午休

蚂蚁大喇叭
2025-11-17 09:56:58
美媒:贝弗利因家暴妹妹被捕,曾将妹妹往墙上撞并朝眼睛猛击重拳

美媒:贝弗利因家暴妹妹被捕,曾将妹妹往墙上撞并朝眼睛猛击重拳

懂球帝
2025-11-19 12:56:13
印度姑娘远嫁中国,回印度探亲被嘲笑:你的中国老公没本事

印度姑娘远嫁中国,回印度探亲被嘲笑:你的中国老公没本事

户外小阿隋
2025-11-19 14:39:38
赴日旅游男子称:不在乎政府呼吁,花钱是其自由,认为日本很安全

赴日旅游男子称:不在乎政府呼吁,花钱是其自由,认为日本很安全

扶苏聊历史
2025-11-19 10:00:55
斯普利特:让杨瀚森次节出场是计划好的,他能带来不同的打法

斯普利特:让杨瀚森次节出场是计划好的,他能带来不同的打法

懂球帝
2025-11-19 15:57:15
人社部:技能等级挂钩薪资

人社部:技能等级挂钩薪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8 13:23:13
央八首播!演员阵容雄厚,越看越上瘾,比《悬崖》还好看得谍战剧

央八首播!演员阵容雄厚,越看越上瘾,比《悬崖》还好看得谍战剧

乐枫电影
2025-11-19 15:13:37
2025-11-19 16:27:00
宇宙时空 incentive-icons
宇宙时空
热衷于宇宙和时空探索
11781文章数 957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男子吐槽乱插队被80多岁老人打伤 对方喊话"谁敢拦我"

头条要闻

男子吐槽乱插队被80多岁老人打伤 对方喊话"谁敢拦我"

体育要闻

世界杯最小参赛国诞生!15万人岛国的奇迹

娱乐要闻

又反转!曝喻恩泰出轨美女律师

财经要闻

黄金税改两周,水贝低价神话终结?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汽车要闻

此刻价格不重要 第5代帝豪本身就是价值

态度原创

家居
本地
时尚
艺术
公开课

家居要闻

水岸美学 书香人文生活

本地新闻

第十二届影展携手重庆来福士丨两江交汇,光影共生

冬天出门的底气,袜子给的

艺术要闻

启功:我是画家,但书名超过了画名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