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放弃教职的乡村教师,用35年时间,把300只鸡的副业打造成营收271亿元的农牧巨头,带动超10万农民共同致富。
2025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吕锐锋创办的山西锦绣大象农牧集团以271.8066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495位,这是山西省首家跻身该榜单的农牧类企业。
![]()
时间回到1989年,山西文水县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吕锐锋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不解的决定——放弃教职,回村养鸡。
在80年代末,教师这个职业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而养鸡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是个难成气候的副业。亲戚朋友都说他“疯了”,同事们也觉得他“太冲动”。
但谁也想不到,当初的这个决定,开启了一段从300只鸡到年营收271亿元的商业传奇。
No.01 教师转身,从300只鸡起步
![]()
吕锐锋
吕锐锋,这位1960年5月16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镇大象村的企业家,骨子里就流淌着晋商的血脉。
他的父亲吕德玉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在70年代就带领村民兴办酒坊,把村里生产的白酒远销内蒙等地。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我去内蒙包头销售白酒。”吕锐锋回忆道,“那段经历让我很早就接触了做生意是怎么回事。”
或许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培养了吕锐锋的商业嗅觉。1981年8月,从汾阳师范毕业的吕锐锋被分配到文水城镇中学担任教师,端上了那个年代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89年。当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城乡鲜蛋供应仍然紧张。
“那时候买鸡蛋还要凭票,我看到很多农民搞养殖改善了生活,就觉得这是个机会。”更直接的触动来自他的学生和家长。
“经常有村民来问我养鸡的问题,比如小鸡怎么养不容易死,吃什么料产蛋多。我是老师,但在养鸡方面也是个门外汉,只能帮他们去县里问专家。”
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吕锐锋自费购买了大量养鸡书籍,白天教书,晚上研究养殖技术。渐渐地,他不仅成了村民的“养鸡顾问”,更看到了养殖业的巨大潜力。
“当时我想,如果能规模化养殖,不仅自己能闯出一条路,还能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但这个决定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父母说:“家有万贯,长毛的不算”,意思是养殖业风险太大;同事劝他:“隔行如隔山,放着铁饭碗不要,太可惜了”。
经过深思熟虑,29岁的吕锐锋还是毅然递交了辞职信,回到大象村开始了养鸡事业。
起步维艰。虽然工作8年,但教师工资微薄,他只好向银行贷款2万元,又租用了村里的砖窑废址作为养殖场。“第一批只买了300只鸡苗,但我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照顾。”
吕锐锋记得,那些日子他几乎24小时呆在鸡舍,观察鸡的习性,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温度、饲料、防疫,每一个环节都不敢大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养鸡,吕锐锋就赚了1万多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他十年工资的总和。更重要的是,他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养殖方法,为日后扩大规模奠定了基础。
成功的喜悦还没持续多久,新的挑战就接踵而至。随着养殖规模从300只扩大到2000只,再扩大到2万只,技术管理、市场销售、疫病防控等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最惨的一次是遇到鸡瘟,一天死了好几百只鸡,心疼得睡不着觉。”这次经历让吕锐锋意识到,单靠个人经验远远不够,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他开始引进专业的畜牧兽医人才,建立防疫制度,改进饲养方法。同时,他还主动指导周边村民,把自已的经验无私分享。“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到1998年,吕锐锋已经建成了当时文水县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场,并正式成立了文水县大象禽业有限公司,完成了从个体户到企业化运营的关键一步。
No.02 关键节点,打造全产业链
![]()
1998年6月,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吕锐锋的事业进入了新阶段。但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当时文水已经有12家蛋鸡孵化厂、28家饲料加工厂,竞争很激烈。”吕锐锋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
他决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建立自己的种鸡场和饲料加工厂。“我们要把控从鸡苗到饲料的整个生产流程,这样才能保证质量,也能降低农户的养殖成本。”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相当大胆。资金、技术、人才都是难题,但吕锐锋坚信产业链整合是未来趋势。
2007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国内农牧龙头山东六和集团(后更名为山东新希望六和)看中了大象农牧的发展潜力,主动提出合作。
“当时很多人担心,和行业巨头合作会不会失去自主权。”吕锐锋回忆道,“但我认为,借助对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最终,山东六和集团取得了公司控股权,而吕锐锋夫妇则成立了文水县锦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并将手中剩余的大象禽业股权转让给这家新公司。
这次合作确实给企业带来了质的飞跃。新希望六和的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资源,让大象农牧在短时间内提升了管理水平,扩大了市场份额。
然而,合作十年后,吕锐锋意识到企业需要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2018年,经过友好协商,锦绣农牧回购了新希望六和持有的股份,实现了对山西大象农牧集团的全资控股。
“分手是和平的,我们很感谢新希望六和这些年给我们的帮助。”吕锐锋说,“但现在我们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发展战略来规划未来。”
重新获得完全控制权后,吕锐锋开始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布局。他不仅整合了旗下的生猪养殖业务,还开始向食品加工端延伸。
2020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山西锦绣大象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并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迈出了进军资本市场的关键一步。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个养殖企业,而是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企业。”吕锐锋如此定义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
2021年,公司迎来又一个重要发展节点——整合重组山西粟海集团。山西粟海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肉鸡全产业链企业之一,这次整合极大地增强了大象农牧在肉鸡板块的实力。
“整合过程很复杂,两个企业的文化、管理体系都需要融合。”吕锐锋派出了专门的工作组,花了大半年时间才完成全面整合。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整合后的肉鸡板块年出栏量达到1.7亿只,饲料产销量突破300万吨,公司在山西省农牧行业的龙头地位更加稳固。
No.03 助农模式,带动10万农户
![]()
在山西文水县的一个标准化鸡舍里,养殖户张建国正在给鸡群添加饲料。这个现代化的鸡舍投资200多万元,但张建国自己只出了一小部分钱。
“公司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指导,还保证回收,我们只要负责把鸡养好就行。”张建国算了一笔账,他每批养殖5万只鸡,一年可以出栏6批,净利润超过30万元。
这正是山西锦绣大象农牧集团推行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一个缩影。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三固定、五统一、两保障”——
鸡苗、饲料价格固定,回收价格固定;统一供苗、供料、供药、防疫、回收;保障养殖利润与产品品质。
“养殖业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普通农户很难单独应对。”吕锐锋深有体会地说,“我们通过这种模式,把最大的风险承担起来,让农户可以专心搞养殖。”
为确保模式有效运行,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每个合作区域都配备专业的技术服务员,定期上门指导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
“我们的技术员每个月至少要去每个养殖场两次,遇到问题随时上门。”负责技术服务的老王说,他管理着20多个养殖户,每天奔波在各个养殖场之间。
![]()
除了技术服务,公司还建立了金融支持体系。为帮助资金困难的农户,公司提供担保帮助农户获取贷款,还垫付部分养殖资金。
“刚开始养鸡时,我连建鸡舍的钱都凑不齐。”养殖户李大姐说,“公司帮我担保贷款,还先提供鸡苗和饲料,等卖鸡后再结算。”
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这种产业帮扶模式,集团带动572户肉鸡代养户放养白羽肉鸡1.1亿只,平均成活率96.5%,每只鸡利润平均3.2元,带动农户增收3.5亿元。
在生猪养殖方面,带动983户生猪代养户出栏生猪205.4万头,成活率94.5%,每头猪利润突破300元,带动农户增收6.8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三五”精准扶贫期间,公司创新了多种帮扶模式。除了直接带动养殖外,还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
“我们专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了特殊政策。”公司负责扶贫工作的经理介绍,“比如降低合作门槛,提供更优惠的技术服务等。”
据统计,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期间,集团直接带动3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5个省级贫困县2万余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间接带动养殖户1600余户,种植户近20万户。
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公司还推动了“代养”向“现代家庭农场”的转型升级。通过支持养殖户建设标准化圈舍,配备自动化设备,提升养殖效率和效益。
“现在我这个鸡舍全是自动化控制,温度、湿度、喂料、清粪都不用人操心。”张建国指着自己的现代化鸡舍说,“一个人就能管理5万只鸡,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No.04 科技赋能,传统养殖的新模式
![]()
在锦绣大象农牧集团的一座现代化养殖场内,技术员小张正通过手机APP监控着鸡舍内的环境数据。温度21.5℃、湿度65%、二氧化碳浓度1100PPM...所有数据一目了然。
“这套智能环控系统能自动调节鸡舍环境,一旦发现异常就会立即报警。”小张介绍说,“我们现在一个人能管理10万只鸡,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传统农牧企业,锦绣大象农牧很早就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集团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3%以上用于研发,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育种方面,公司建立了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我们拥有38个肉种鸡场、6个孵化场,年孵化3.6亿羽商品肉鸡苗。”育种专家李博士介绍,
“通过持续选育,我们的肉鸡品种在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饲料营养是养殖的关键环节。集团旗下的饲料板块是山西省最大的饲料生产基地,拥有54条专业化生产线,年产能达420万吨。
“我们针对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季节研发了专门的饲料配方。”饲料研发负责人表示,“通过精准营养,肉鸡的饲料转化率提高了5%,相当于每只鸡节省饲料成本0.3元。”
疫病防控是养殖业的生命线。集团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和疫病监测网络,建立了从种源到商品代的垂直传播疾病净化方案。
“我们每年检测的样本超过10万份,通过提前预警和精准防控,将重大疫病发生率控制在最低水平。”兽医总监介绍说。
智能化养殖是集团近年来重点投入的方向。在肉鸡养殖板块,公司率先在华北地区推广四层立体养殖技术,使单位面积养殖量提高了3倍。
“立体养殖不仅节约土地,还能实现精准控温、自动喂料和清粪,大幅提升养殖效率。”养殖板块负责人表示。
![]()
在生猪养殖方面,集团创新推出了保育育肥连体猪舍的4.0养猪模式,通过精准通风、智能饲喂、自动化环控等技术创新,将生猪成活率提升至94.5%以上。
数字化转型是另一个重要战略。集团开发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从育种、饲料、养殖到屠宰销售的全流程可追溯。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每一批鸡、每一头猪的生长情况,也能快速追溯到任何质量问题的源头。”信息部经理演示着管理平台的功能。
科技创新最终要惠及农户。集团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将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传授给合作农户。
“去年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智能养殖培训,学会了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数据分析。”养殖户老王说,“现在我的养殖场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效益提高了20%。”
值得一提的是,集团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参与了多个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是农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吕锐锋认为,“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传统养殖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No.05 新老交替,未来发展规划
![]()
吕浩
2023年,山西锦绣大象农牧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新老交替。63岁的吕锐锋夫妇正式退出管理层,将大部分股权划转给子女吕浩、吕莎,儿子吕浩接任公司董事长。
这次交接班并非突然决定。“我从五年前就开始培养吕浩,让他从基层做起,熟悉各个业务环节。”吕锐锋说,“企业要基业长青,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
38岁的吕浩毕业于国内知名农业大学,在大象农牧工作已有十余年,先后担任过饲料厂厂长、养殖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与父辈相比,他更注重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创新。
“父亲那一代创业者有着惊人的市场洞察力和冒险精神,我们这一代则更注重通过管理和技术提升企业效率。”吕浩如此看待两代企业家的差异。
在新管理层的带领下,公司制定了更加宏大的发展目标。按照“13366”五年战略规划,到2025年,公司将实现商品猪出栏1000万头、肉鸡出栏3亿只、饲料产能600万吨。
2024年7月,公司正式更名为山西锦绣大象农牧集团,展现了更加宏大的发展格局。同年10月,集团与大同市云州区政府签约,建设年屠宰1亿只肉鸡的全产业链项目。
“这个项目采用‘政府建厂房、企业租运营、到期再回购’的创新模式。”吕浩介绍说,“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企业以租赁形式使用,有效降低了初期投资压力。”
这一模式让企业能够轻资产快速扩张。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新增肉鸡养殖1000万羽,带动农户养殖600万羽,辐射种植户32000余户,运输户约1500户,新增就业岗位6200余人。
在产业布局上,集团正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除了巩固山西本土市场外,还积极拓展陕西、河北、内蒙古等周边省份市场,建立区域化产业集群。
“我们在每个区域都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吕浩说。
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集团正从初级农产品向深加工食品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旗下“金牧”“大象美食”等品牌已成为双汇、华莱士、塔斯汀等知名企业的稳定供应商。
2024年启动的山西省最大生猪屠宰项目,年产能达100万头,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生猪板块的竞争力。“这个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屠宰分割工艺,产品品质达到出口标准。”项目负责人介绍。
资本市场方面,集团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工作。“我们会选择合适时机启动上市计划,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吕浩表示,上市不仅是为了融资,更是为了倒逼企业规范管理。
在企业传承方面,吕浩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要传承的不仅是企业,更是父亲那辈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
为此,他提出了“33633”的新战略规划:形成3亿只白羽肉鸡屠宰量,配套300万套种鸡饲养量,建设配套600万吨饲料生产规模,直接带动农户30万户,员工达3万余人。
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位年轻掌舵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的目标是把锦绣大象打造成国内领先的安全食品供应商,为中国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
如今,锦绣大象农牧集团在全国拥有234个分(子)公司,359个生产厂(场),员工1.4万余人,合作养殖户超10万户。
企业的肉鸡养殖成活率高达96.5%,饲料产量占山西全省60%以上,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271亿元。从教师到企业家,从300只鸡到271亿年营收,吕锐锋和他的大象集团诠释了何为“不忘初心”。
这位乡村教师出身的企业家,用35年时间,打造了山西省最大的农牧企业,带领超10万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