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明立冬了,我们还在说“秋景”?一个认知陷阱
![]()
本文摄影非非马,非经授权,请勿私取盗用。
你觉得照片中是秋天,还是冬天?
答案是:立冬之后。
可为什么,明明已经立冬了,我们依然会忍不住,用“秋景”去形容“冬景”?
这种错位感背后,到底是什么机制在起作用?
上周末,我去英格兰乡村散步。
看着眼前“刚立冬的秋景”,这个问题突然浮了上来。
最近,我正在练习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
于是我就认真地,想了想。
我这才意识到,
我们不仅对人、对性别有刻板印象,
对季节、对动物,也一样。
狗等于忠诚;
猫等于自私;
狼等于凶残。
秋天等于金黄缤纷;
冬天等于冷肃凋零。
所以,即便是在冬天看到的景色,
只要它不符合我们对“冬天”的想象,
我们就会自动把它,塞回“秋景”的框架。
但这种习惯,其实远比我们以为的更深。
它不是一时的口误,也不是有关季节的小迷糊,而是触及了我们大脑的底层操作方式。
01. 语言并不是在描述季节,而是在塑造季节
再往深里想,
每一种季节的“图像模板”,
其实都不是自然给我们的,
而是被文化、语言、叙事和心理,
共同塑造出来的。
从小我们接受的季节脚本,是这样的:
秋天,是金黄、落叶;
冬天,是萧瑟、白雪、枯枝;
春天,是生机;
夏天,是茂盛。
这是典型的文化语言脚本。
人类喜欢把连续的事物,切分成清晰的类别。
因为这样,更容易记忆,也更方便沟通。
但问题在于——
语言是切片式的,而自然是连续的。
自然的季节,从不是断点式发展的,
而是渐变的、交融的、流动的。
早冬,是秋冬衔接的过渡,
但我们却没有对应的视觉修辞模板。
于是语言干脆把这段过渡“删掉”。
它不提供词汇,也不提供想象的空间。
在词语缺席的地方,我们只能依赖旧的概念来填补。
02. 我们为何偏好“最典型的季节”?
那为什么
我们会偏好用某个特定的扁平特征,
来代表整个季节?
这和心理学中的 峰终定律 有关。
人类会倾向于记住阶段时间里
“最极端的时刻”与“结束性时刻”。
于是我们会用“最秃的树、最冷的风、最厚的雪”,
来定义整个冬天。
我们的记忆不是均匀记忆的。
我们记得的,是“冬天最冬的瞬间”。
这就像我们回忆一个人的性格,总是被某个最极端的行为所主导。
冬天也是一样:
它被我们记成一个“最冷的符号”,
而不是一个丰富的、渐变的时段。
所以立冬后的温柔、彩色、湿润,被我们自动忽略。
大脑会下意识判断:
“这不够冬,所以不像冬。”
03. 叙事,也在不断训练我们的眼睛
人类对冬天的理解,也来自叙事。
文学、电影、摄影,长期把“冬”作为荒凉、孤独、死亡的象征。
而秋冬之间的灰色地带,被整体忽略了。
影视作品需要明确的情绪色调;
摄影创作需要画面的极简与留白;
文学象征喜欢鲜明的情感隐喻。
因此,“冬天=凋零”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编码。
但真实世界里的冬天,并不总是这样。
至少在英国的冬天,常常会出现这种“被秋天延迟的冬意”:
温柔的光线、剩余的色彩、半落未落的叶子、湿润的空气。
只是,我们没有被训练去看到它。
于是我们的大脑拒绝接受:
冬天其实也有丰富的色彩。
![]()
04. 季节被我们误读,世界也常被我们误读
自然远比语言更辽阔。
说到底,
我们更愿意依赖简明清晰的标签去认识世界,
而不是面对真实的复杂与多样。
真正狭窄的,从来不是季节,
是我们为季节预设的想象。
而我们会误读的,也不只是季节,
还有人、情绪、关系、时代、社会——
所有“我们以为非常确定的东西”。
季节不过是一个入口。
从这个入口往外看,我们能看到的是:
我们经常不是在观察真实,而是在观察自己的认知脚本。
一个不够典型的冬天,会被大脑认成秋天;
一个不够典型的人,也常常被我们塞进已有的标签里。
但世界从不停在我们的分类里。
自然不会问语言应该怎么说它,
它只会沿着自己的节奏走。
![]()
05. 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
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是重新练习一种视角:
不急着命名,而先去观察。
不急着把景色塞进框里,而允许它保持模糊。
当我们不再只依赖“秋天的模板”“冬天的模板”去判断眼前所见,
我们就更接近自然本身,也更接近真实的世界。
冬天有时候确实很像秋天,
这不是错误,
而是事实本来的复杂。
而承认这种复杂,
正是理解世界的第一步。
![]()
本文摄影非非马,非经授权,请勿私取盗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