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中山路南端,一座历经修缮的酒楼开门迎客,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营业,这家名为“顺兴楼”的老字号,正成为许多老青岛人追寻城市记忆的打卡地。事实上,在中山路上,像顺兴楼这样焕发新生的老字号并非孤例。从餐饮到钟表,一批承载城市历史的老字号,正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探索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
百年顺兴楼焕新重启
百年顺兴楼重生,已开始接受年夜饭预订
“从9月试营业至今,客流一直很可观。国庆期间,中餐时段座无虚席,排队等位达50桌。”上街里顺兴楼大酒店总经理李栋梁介绍。
创建于1912年的顺兴楼,原址位于北京路,以地道鲁菜技艺声名鹊起。上世纪30年代,它与春和楼、聚福楼等名店齐名,被誉为岛城最佳鲁菜馆之一。这一时期,顺兴楼成为文人雅士的雅聚之地——梁实秋与杨振声、闻一多等人组成的“酒中八仙”,常在此饮酒赋诗。
![]()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详细记述了1930年代在顺兴楼品尝的黄鱼水饺,称之为“一生吃的最好的水饺”。酒楼牌匾由清朝翰林大臣王垿亲笔题写,更添文化底蕴。然而到上世纪50年代,因历史原因,顺兴楼一度关张。
“在城市更新中,老字号不能缺席;在老字号复兴中,顺兴楼不能缺席。”北京观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峻曦表示,“中山路曾聚集青岛最多的老字号,约有百家,但许多已消失。我们发现老字号有着顽强生命力,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这种活力。”
参与复兴过5个北京老字号的观唐文化团队,考察原址后发现已是文保建筑无法复建,最终选定现址。“我们翻阅大量史料,包括梁实秋先生的记录,通过照片、菜名等资料,对顺兴楼进行系统性复兴。”党峻曦介绍。
在菜品方面,团队根据史料复原多道传统菜肴。“如‘汆西施舌’就是依梁实秋《西施舌》中的描述还原——‘一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党峻曦介绍这道菜选用一种外形尖细的大型贝类。
装修设计上,顺兴楼坚持“不以老装老”,在保持古韵的同时顺应现代消费习惯。包间以骏业里、三江里等青岛特色里院命名,室内配相应里院的照片或画作。
家住中山路的65岁市民王凤华告诉记者,自试营业以来,她已到顺兴楼用餐五次,“在那里总能找到老青岛的感觉。”
目前,顺兴楼一层散台人均消费约75元,二、三层包间人均150至300元不等。令人欣喜的是,试营业以来客群不仅限于中老年人,还吸引了不少年轻顾客。如今,顺兴楼已在某消费平台登上青岛家常菜热搜榜首位,并开始接受年夜饭预订。
老字号营业额已破1亿元
与顺兴楼相距不远的亨得利同样是百年老店,不同的是,它百年来从未断代,始终扎根中山路,成为这条老街的重要标识。
1924年在中山路开业的青岛亨得利,已走过101年历程,主营配镜、手表及维修服务。几代匠人传承,让这块金字招牌持续生辉。
“今年是第101年,我们对旗舰店进行了品牌结构调整和店面形象升级。”青岛亨得利副总经理李东阳介绍,“中山路144号手表专业店升级了浪琴全球最新形象,成为省内单店体量最大店铺。同时引进国潮品牌‘海鸥’,开设专卖店。”
目前,青岛亨得利营业额已突破1亿元。“企业希望未来5年内整体规模突破2亿元。”李东阳表示。
![]()
在四方路,北京同仁堂老茶铺展现了老字号与年轻消费群体融合的另一路径。店铺将传统饮品与中药养生结合,推出“男友力能量茶”“熬夜复原饮”“五红好气色奶露”等功能饮品,面向20-45岁景区游客,吸引注重健康与新鲜体验的消费者。
![]()
北京同仁堂老茶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
“既保留传统冲煮技艺,让顾客感受‘老味道、老规矩’;也创新推出‘养生茶底+时令鲜果’融合茶饮,这本质上是对老字号理念的传承与场景创新。”北京同仁堂青岛公司老茶铺项目负责人刘成伟说。
此外,中山路周边更多老字号在持续探索:盛锡福正在改造升级,党峻曦介绍未来将融合博物馆、展陈与售卖,打造文化消费新空间;天真照相馆通过天猫旗舰店将业务拓展至全国;宜今兴糕点不断推出新品类。
老字号在创新中求得新生
谈及老字号生存之道,所有受访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同一个词:创新。
党峻曦介绍,顺兴楼1912年创立时,创始人王垿就提出“顺势而兴,一等一品”。复兴过程中,团队从场景复原入手,挖掘文史资料、恢复店训,同时对老菜品进行创新性恢复,按照文化消费场景打造新顺兴楼,着重满足现代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
顺兴楼的焕新,是中山路“做优老字号集聚区”的重要成果,为历史街区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质感。
“我们能够百年持续发展并保持活力,除匠心传承外,更在于紧跟市场发展与变革,通过自我迭代改变商品结构、管理思路和经营理念,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青岛亨得利副总经理李东阳表示,“这体现在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管理、数字化经营等各方面。只有顺应趋势、持续创新,才能赢得市场。”
“我们采取双轨制客群运营,既满足游客尝鲜需求,又通过稳定品质留住本地客群,缓解淡旺季波动压力。”刘成伟介绍,随着中山路老街改造,老字号企业普遍受益。曾经冷清的片区,随着老城区复兴,人气显著提升。
中山路历史街区的系统性保护更新,推动着市南老城实现人气、商气、烟火气的全面回归。2024年,上街里全年客流量突破7083万人次,也为包括老字号在内的商家带来巨大的客流量。
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执行主任陈启曾表示:“老城的旅游根基不是观看风景,而是融入生活。”这正是顺兴楼等老字号从流量走向品质、从商业价值升华为城市记忆载体的根本路径。
然而,老字号们也面临共同挑战:如何吸引更多年轻客群来到老街区,走进老字号。与现代化购物中心相比,老街区在吸引年轻人方面优势不显。
“老字号复兴是城市更新工程的重要内容。”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树枫表示,“老字号建筑不仅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依附在老字号身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于时代变迁和经营不善,许多老字号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张树枫认为,老字号企业要想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护、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正本清源,理清企业历史文化和内涵,总结企业盛衰规律和经验教训,根据时代需求和企业资源特色推陈出新,在抓住传统消费者的同时,适应年轻消费者的要求。
从顺兴楼到亨得利,从同仁堂老茶铺到盛锡福,中山路上的老字号正在书写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它们不仅是商业实体,更是城市文化的活态载体,在保存城市记忆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为百年中山路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