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东京街头樱花纷飞的浪漫能掩盖所有阴暗,没想到日本社会正撕下礼貌面具,将排外情绪化作实实在在的拳头。中国驻日使馆近期接到的恶性袭击报案激增,从秋叶原电子商城到心斋桥购物区,中国游客接连成为暴力事件的活靶子。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些案件破获率不足四成,部分受害者至今仍在等待一个公道。
当高市早苗这样的极右政客高喊"日本人优先"时,街头暴徒听进耳朵里就成了"中国人滚出去"。今年三月,大阪警方公布的一组数据暴露了残酷现实:针对外国人的暴力犯罪同比上涨34%,其中中国公民占比高达62%。一起典型案件是东京浅草寺附近的围殴事件,三名中国留学生只因用中文交谈,就被极端分子尾随至巷子施暴,施害者边打边喊"支那人闭嘴"。
![]()
日本法律本有一把名为《仇恨言论规制法》的保护伞,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漏洞百出。在日执业二十年的华人律师李明揭露,该法案对"歧视性暴力"的界定模糊不清,导致警方常将种族仇恨犯罪简单归类为普通伤害。他经手的案例里,有中国游客被推下电车轨道,施暴者仅以"精神失常"为由免于起诉;还有料理店华人厨师遭同事长期霸凌,最终却以"职场纠纷"草草结案。
政治风向的转变正在给暴力行为发放隐形许可证。高市政府近期推动的签证紧缩政策,被极右媒体渲染成"抵御中国渗透"的正义之举。某极右翼网站甚至开设专栏,教民众"识别可疑中国人",将留学生标注为"间谍预备役",把投资者丑化成"经济侵略者"。这种舆论发酵直接导致在日华人遭遇"二次伤害"——横滨某中文学校玻璃连遭砸毁,警方却以"恶作剧"为由不予立案。
更隐蔽的歧视藏在日常生活毛细血管里。多名在日工作者反映,原本顺畅的银行业务突然要求提供"资金来源五代证明",公司内部晋升通道对外籍员工悄然关闭。东京某IT企业中国工程师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主导开发的项目获国际大奖,庆功宴上社长却当众表示"核心技术还是该交给日本人"。
![]()
安全从来不是抽象概念,它体现在能否安心走在夜路上,体现在报警后能否得到公正对待。当日本警方对涉华案件表现出"慢动作"处理倾向,当法院系统对歧视行为网开一面,这个国家标榜的"法治社会"招牌正在剥落漆皮。中国外交部的旅行提醒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用无数同胞的血泪教训换来的预警。
那些鼓吹"赴日危险论是小题大做"的声音,不妨看看大阪府警方最新公布的监控录像:一名中国老妇在便利店遭青年群体围堵,只因为她用支付宝付款时触发语音提示。店员全程冷眼旁观,直到老人额头撞出血才不情不愿按下警铃。这样的"偶然事件"正在日本各地复制粘贴,而施暴者的年龄层持续走低,说明排外思想已渗透进下一代。
![]()
日本社会究竟在恐惧什么?或许正如《朝日新闻》某篇社论所点破的:当经济停滞遇上政治右转,中国就成了最好的泄压阀。从提高签证费到收紧留学政策,从银行账户刁难到租房歧视,系统性排斥的齿轮一旦转动,每个普通中国公民都可能成为被碾压的螺丝钉。此刻我们谈论的不再是旅行舒适度,而是最基本的生命尊严权。
当秋叶原的霓虹灯照不到暴力死角,当心斋桥的繁华遮不住歧视目光,选择暂时远离不是懦弱,而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那些仍在日本坚守的同胞,他们需要的不是廉价的"注意安全"安慰,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兜底保障。直到日本司法系统能对涉华案件给出同等效率的正义,直到政治人物停止煽动排外情绪,樱花之国的旅行警告才能真正解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