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山岛上,有这样一种祖传的捕捞技艺。当地渔民用鱼线串起上百个鱼钩,放上小笔管鱼,撒到海里就能钓上来鲜美的鳗鳞鱼。今年61岁的肖永武夫妇,就是岛上为数不多掌握这项技艺的老渔民。他们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穿鱼钩,摸黑出海撒鱼钩,最多能钓上来50多斤鳗鳞鱼。
![]()
凌晨起床,一次出海撒下近1000个鱼钩
今年61岁的肖永武夫妇,是灵山岛上的老渔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到20岁,肖永武就跟着父辈们一起出海捕鳗鳞鱼。
“公公外号老技术员,是岛上出名的老手艺人。”肖永武的儿媳金女士说,钓鳗鳞鱼的饵料是小笔管鱼,这个时候正是捕捞的黄金季节。每天凌晨3点多,老两口就开始穿鱼钩。他们需要将饵料一个个穿上去,一根缆绳要拴上100多个鱼钩。鱼钩穿好以后,要整齐地摆放在筐子里。
![]()
准备鱼线
每次出海,他们要准备12个筐子。老两口大概要1个小时,才能完全准备好。随后,老两口驾驶小船出海。
“鳗鳞鱼只有黑天才会出来咬食。”金女士说,他们需要趁着天黑,将这些鱼钩一个一个放下来。老两口驾驶小船,互相配合,很快就能放完。稍作等待后,他们便开始陆续收钩。
每次捕捞的产量不稳定。如果遇到运气好,一次能捞上来50多斤,少的时候可能只有10来斤。如果遇到大风天气,他们就会选择休息。
海岛老手艺,传承者越来越少
作为海岛上的居民,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装备,现在能掌握这门技艺的越来越少。
金女士说,最主要的就是绑鱼钩,比较难掌握。现在,全家只有公公会,其他人都不会,包括她的丈夫。而且,海上捕捞也需要观察风向和水域等等。如果不掌握规律,可能放下几排鱼钩也一无所获。
金女士说,在青岛来说,这个算是灵山岛上独有的捕捞技术。现在,大部分渔民都使用拖网渔船或者定置网。这种排钩的方式,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如今,岛上只有一些上年纪的渔民能掌握。岛城的年轻人都陆续搬了出来,现在还会这种技艺的只有几家了。
![]()
肖永武夫妇正在将钓上来的鳗鳞鱼收上船。
开网店,鳗鳞鱼卖到全国
“我们经常去岛上,就开了一家小店。”金女士说,岛上交通不便利,新鲜的鳗鳞鱼不大好卖。于是,当地渔民都会加工成鳗鳞鱼干,这也是海岛上传统的美食。
为了扩展销路,金女士跟丈夫在灵山卫中学附近开了一家叫作“富荣鲜商行”的小店。除了线下的销售以外,重点通过线上渠道销售这些海货。
![]()
加工鳗鳞鱼
金女士说,夏季旅游高峰期还好一点。到了冬天以后,海岛上基本没啥游客,渔民很多的好产品也卖不出去。他们就希望通过拍摄短视频等方式,打开线上渠道,帮渔民找到销路。
目前,他们制作加工的鳗鳞鱼干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包括浙江、江苏等南方出产鳗鳞鱼的地区。”金女士说,海岛上的鳗鳞鱼肉质细腻口感好,赢得了不少回头客。下一步,他们希望能做好这个小店,帮海岛上更多的渔民把海鲜产品卖出一个好价格。让渔民辛苦的付出,能得到一个好的回报。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