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光
“他为什么要避让?你变道他直行,他一直在他车道内,没别你车子,反而是你在别车,变道还不打转向灯,通过你的视频、他的视频和我们的监控,我认为是你变道负全部责任……”据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一段交警现场执法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视频中的交警面对一位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划分的不认可,有理有据,耐心释法,从而使其心服口服。
人们对某一案件的法律适用产生分歧,实乃司空见惯之事,即便是法律学者以及司法领域的专业人士,在面对同一案件时,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与诠释。由此,镜头前执法中的对话,是一堂生动且直观的普法课。这些案例从现实生活出发,直面大众的困惑,因具有冲突性而迅速引发关注,最终提升了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推动规则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此前,在一段引发热议的交通事故视频中,面对警方给出的“全责结论”,骑电动车被撞者的家属仍追问“对方难道不应负一点责任吗?”警方随即回应:“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想,那也不用开车了。”这段视频在网上曝光后,众多网友才发现,原来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碰撞后,需要负责的并不总是机动车,“谁错谁担责”而非“谁弱谁有理”。
在这些视频中,法律规定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不再是枯燥的,而是有情节的,不是强行说教的,而是润物无声的。
更重要的是,镜头前的执法有效提升了执法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长期以来,执法部门的神秘感、威严感难免使公众产生距离感。而越来越多的公开执法正在打破这一隔阂,通过直观展示执法者如何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断,彰显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与严肃性,彰显了执法部门的专业和公正。
其实,在镜头下执法并非新鲜事。早在2016年,公安部在一场培训会上就明确提出:民警执法时,面对群众围观拍摄,在拍摄不影响正常执法的情况下,民警要自觉接受监督,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
对执法者来说,镜头是一种约束,是一种监督,也是对其执法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现实考验。唯有对法条的理解够充分、对判罚的把握够精准,才能在镜头前从容不迫,才能经得起360度的审视与检验。在上海,因头发卷曲而被称为“卷卷”警官的交警朱石瑜,其执法视频就获得不少点赞。在执法中遇到网友拍摄,他没有阻止也没有闪躲,甚至连看向镜头的动作都没有,有的只是专注的思考与明晰的释法,态度既温柔又坚定。这份坦然与从容,源于其职业自信,源于其对交通法律法规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卷卷”警官走红的背后,是执法者整体素质的提升,是群众监督渠道的畅通和法治环境的不断完善。
期待更多的执法者能够在镜头下坦然执法,不惧怕提问,不躲避争议,直面问题,依法作答。通过公平、坦荡的回应,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在每一处细节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