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点,我把微信里三百多个“好友”一键设成仅聊天,手机瞬间安静,像拔掉了一根扎进肉里的刺——原来中年人的爽点,不是加薪,而是没人再半夜@我砍一刀。
![]()
数据说68%的同龄人都在砍关系,我信,因为砍完那一刻我血压直接降了8个点。
![]()
别急着羡慕,我踩过的坑先给你排雷:最先断的,是“前同事内推群”,表面互吹,实则互相打听裁员名单;第二刀砍向“家长互助群”,谁家娃背完三千词关我屁事,却把我周末切成碎片。
一刀一刀下去,发现所谓人脉,九成是躺在通讯录里的墓碑,偶尔诈尸,不是借钱就是投票。
有人担心“断舍离”等于躺平,错,这是把电量从十台虚标充电宝集中到一块原装电池。
我给自己定了“232”法则:每周2天彻底失联,晚上3小时飞行模式,留2个能半夜打电话的真人。
坚持三个月,睡眠时长从5小时飙到7小时,体检报告上“窦性心律不齐”自己跑没了,比喝枸杞水管用。
最妙的是“静默社交”——不拉黑,只静音。
对方发啥我都“已读不回”,隔三天统一回个表情包,既不失礼貌,又让对方知难而退。
别小看这招,它把“在吗”杀死在摇篮里,省下的时间足够我看完一本《中年男人如何不秃》。
公司新来的95后说我高冷,我笑而不语,他们还没体验过凌晨三点被“领导在吗”支配的恐惧。
当然,也不是一刀切。
我把剩下的人分成两档:一档能一起去医院,一档能一起下馆子。
前档只有三个,一个是我初中同桌,知道我初恋叫啥;一个是我前妻,离婚证压箱底但急救电话还背得滚瓜烂熟;另一个是楼下理发师,我秃成地中海他也只收30块。
后档不超过五个,每月聚一次,不拍照不拼酒,主打一个“吃饱散伙”。
别嫌少,真到病房里,能签字的人不超过两个,这是北京三甲医院护士偷偷告诉我的。
有人问我怕不怕孤独,我反问:你怕不怕凌晨两点被“帮我点一下拼多多”吵醒?
孤独是中年人的VIP包间,嘈杂才是群租地下室。
我把省下的时间拿去钓鱼,鱼没钓到,但钓到了久违的心跳——它不再为“已读不回”而狂飙,只在浮漂下沉那一下,重重顿一拍,提醒我:活着,是为自己跳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