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张大鹏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场景建设已从地方探索迈向国家战略层面,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了全新路径。
场景,是连接技术与产业的“金色桥梁”。它绝非抽象概念,而是新技术、新产品在产业化道路上的“试金石”。专家指出,场景具有真实世界性、价值可验证性、示范可复制性、协同集成性和风险可控性五大特征,将创新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熔炉。无论是低空经济中无人机的物流轨迹,还是智能制造中柔性生产线的灵动舞姿,唯有经过场景淬炼,技术才能完成从“可用”到“好用”的蜕变。
场景,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良田”。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既需要科技创新的种子,也离不开应用场景的滋养。根据《实施意见》精神,场景不仅是系统性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桥梁。在沈阳这片工业热土上,新松机器人公司通过引入智能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多个生产场景中开展实践,有效提升了生产质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沈阳范式”,这正是场景驱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生动探索。场景通过真实环境的复杂性与严苛性,推动技术持续迭代,为前沿技术产业化提供早期市场需求,助力企业跨越从产品到商品的“死亡之谷”。
场景,更是激活发展新动能的“源头活水”。《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打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全空间无人体系、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海洋开发等22类场景,正是以场景为政策工具,推动技术、产业与制度协同演进的战略抉择。对沈阳而言,这座承载工业文明的城市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产业基础雄厚、应用需求广泛,恰如一幅待绘的画卷。当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冰雪经济等特色领域,因地制宜定期推出场景项目清单,开放一批高价值场景,必能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沈阳制造”向“沈阳智造”转型升级。同时,加快完善场景培育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方能让场景成为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日精心培育的场景,正是明天的“高产田”。唯有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加强统筹和谋划,才能让创新成果跨越“死亡之谷”,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谱写沈阳新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