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昨晚,和几名再次来到广州采访十五运的大学同学叙旧聊天,大家纷纷感慨:“媒体老兵” 在混合采访区暴露原形。《福建日报》文体中心的肖榕直言:“刚才田径赛场的混合采访区,30 多名记者都在拿着智能手机拍视频,只有我一个人还拿着录音笔收声音。感觉自己好像有点‘落伍’啊!”
![]()
田径赛场的混合区现场。
这是笔者第八次现场采访全运会,24 载春秋,亲历并见证着体育记者的采访工具、体育新闻的模式形态,都经历了颠覆性的科技提升、环境变化。仅以混合采访区的采访工具为例:2001 年同样在广州举办的九运会,我还是拿着纸和笔记录冠军选手的赛后感悟;2009 年山东全运会,人手一个炫酷的录音笔成为体育记者的时髦标配;2021 年陕西全运会开始,录音笔录音、智能手机拍视频各占一半;2025 粤港澳全运会,所有体育记者的工作似乎变得更简单了:在混合区拿着智能手机拍视频,似乎就直接完事了!
在前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薛原看来,眼下的体育新闻报道的模式和形态都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但当初也是最早感知媒体形态变化的新闻细分领域。体育报道和互联网的发展,也呈一种正相关、强相关的联系。互联网的迭代变化,新技术、新应用,都会飞快地投射在体育报道的领域。体育记者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往往来得最早,特点也最鲜明。
![]()
排球赛场混合区媒体辛勤工作。
1994 年之前,别说网络还没完全普及,电脑都是新鲜事物,全国体育记者的发稿主要还是靠 “爬格子”。2001 年九运会,全球初代互联网刚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带一台比砖头还厚的 IBM 电脑、用极为缓慢的网速拨号上网,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稿件,已经是当时体育记者勇敢拥抱新技术的新锐代表。2009 年山东全运会,以新浪、搜狐等四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迎来巅峰,部分体育记者也玩过一段时间的博客;2013 年辽宁全运会,新浪微博横空出世,部分体育记者开始研究:短短 140 个字如何浓缩精华。从 2021 年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开始,就是社交媒体登堂入室、移动互联网占据主流、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年代。作为最传统的文字记者,也要拿起手机尝试拍一段短视频,和队员直播连线等等。
必须承认,智能手机的硬件普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决定了现在是短视频时代。流量为王的大背景下,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了媒体输出内容的重要平台。积极拥抱媒体融合甚至探索系统性变革的传统媒体,也开始将流量作为考核的最重要指标,挖掘有网感的内容,拍摄有趣的短视频就成为了时代风潮,也是体育记者面临的必修课。
![]()
跳水赛场的混合采访区。
然而,2024 年巴黎奥运会,就让中国体育记者遭遇前所未有的舆论困境,在专业坚守、流量追逐的趋势选择中,一不小心成为了各种营销号把节奏带到飞起的 “牺牲品”。
有网友发问:前方三千多名中国记者,为何没有人去质疑国外运动员的 “紫薯脸”?有人调侃,中国记者是 “采访区里的孔乙己”,总是提愚蠢和自以为是的问题。南方某媒体人因直播时对奥运冠军用词不当,不但让自己置身风口浪尖,更使得体育记者这个职业直接被打了 “差评”。
体育记者们是否真的就那么不堪吗?在 “体育产业独立评论” 主理人张宾看来,固然极少数体育记者的提问确实不专业,但大多数体育记者都是认真敬业的,可这个群体逐渐成为了这场流量狂欢的牺牲品,被各种营销号节奏带得飞起。
![]()
足球赛场的混合采访区工作现场。
他认为,在当下的大环境下,专业的体育记者,尤其是综合体育项目记者,正在变得凤毛麟角;如今传播环境的变化,更是让专业的体育记者失去了容身之所。奥运会、全运会不像足球世界杯,以平时较冷门的综合项目为主,门槛本身就高,专业的内容不可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也就很难引爆全网。在新的考核标准之下,巴黎奥运会部分记者只能挖空心思去另辟蹊径,比如教全红婵用英语说 “拿捏”,或者问全红婵 “累不累”,就更符合当下的内容诉求。如果以结果为导向,这些内容确实成为了全网的热点,显然比问全红婵为什么 207C 越跳越好更有话题度。
回到大湾区全运会,如果单纯考虑流量,以全红婵、孙颖莎等为代表的超级明星自带流量,加强这些 “流量明星” 的视频报道,显然就更能收获更好的点击数据。由此,全运会混合区的大多数体育记者都在拍视频,相比 24 年前的纸笔记录,绝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换代,更是当下媒体融合背景下点击数据占据考核标准话语权背后的指挥棒 “政策导向”。
![]()
新华社照片,澳门,2025年11月16日 11月16日,观众在看台上观看比赛。 当日,在澳门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女子单打金牌赛中,黑龙江队选手王曼昱4比2战胜河北队选手孙颖莎,获得金牌。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只是,当部分互联网营销号与饭圈粉丝产生耦合,共同造就了当下部分体育项目的饭圈倾向后,数量不少的粉丝群体往往会被蛊惑进入拉踩节奏,以仇恨思维制造体育点击的流量增长点。这时候,部分体育老记难免内心产生内容生产方向的困惑。
“这一届全运会的采访,好像变简单了,尤其是一些粉丝数量众多、饭圈文化主导的项目。”《南方日报》一名同行直言自己有些看不懂,“虽然奥运会不允许文字记者在混合区拍摄视频,但全运会的媒介权限管理相对宽松,所有文字记者都在拍视频。就算不拍视频,只要把乒乓球每场有明星选手参与的比分简单报一下,也能收获高点击率。” 他认为,自己对体育新闻生产方式、评价标准的巨变有点难以适应,“这真的就是我们需要的流量吗,真的是好的内容吗?”
![]()
新华社照片,澳门,2025年11月14日 11月14日,观众为参赛选手加油助威。 当日,在澳门进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混合双打金牌赛中,广东队组合林高远/刘诗雯4比2战胜江苏队组合陈垣宇/蒯曼,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其实,即便是短视频社交媒体占据主流的时代,内容为王的 “金标准”,并未改变 —— 但到底什么是好的内容,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体育新闻带给受众信息,但如今大家更重视观点、情绪、更关注社群式的互动。这时候,体育记者的报道,如何能合理地引导,而不是简单的迎合?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情况其实早就存在。薛原认为:“你写一篇赛事特写,能够打动读者,和你现在对着视频来一段即时的赛后评论,能够打动观众,或者从你自己的视角出发拍一段视频,能够吸引受众,底层的逻辑是有相通之处的。”
如果说赛场之上是运动员们拼搏的地方,那赛场之外的混采区便是体育记者们的 “主战场”。在这个难以预测又充满魅力的地方,每个人争先恐后的背后,其实是对这份职业的认真负责。所谓的困惑和困境,恰恰也是这个群体对体育新闻叠加技术升级高速发展进程中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的一种深度思考和谋求沉淀。
原标题:《全运走笔④:从纸笔、录音到拍视频,体育记者混采区器材变化背后的流量困境》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陈华
图片来源:姚勤毅 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