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据11月17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近日,在江苏南京马拉松赛道上,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南京警方设置了95处穿越点,还首次使用了“岛式穿越”法,部署穿越引导员,在不影响正常比赛的前提下,通过调节运动员方向,引导行人和非机动车有序穿越赛道。这一做法让网友纷纷点赞:“建议全国推广!”
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往往体现在对矛盾点的精准化解。马拉松赛事与日常出行的冲突,本质是路权分配的博弈。传统封路模式虽能保障赛事安全,却易造成市民出行不便。南京此次的突破在于,通过“安全岛”缓冲、引导员分流、分段管控放行,既让运动员畅跑无阻,又为市民留出“过马路窗口”。这种“时空置换”的智慧,背后是对城市运行规律的洞察——赛事需求与民生需求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过精细设计实现双赢。
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是“岛式穿越”更深层的价值。过去,大型赛事管控常被诟病为“政府主导、市民被动接受”,而南京模式则构建了共治共享的格局。200余名引导员不仅指挥交通,还举着多语言指示牌,为游客指路;“安全岛”里设置了便民补给点,提供饮水、充电等服务;交通广播实时播报路况,让市民掌握出行主动权。服务有温度、有人情味儿,自然能收获理解与支持。
“岛式穿越”的成功,核心在于三个转变:从粗放管控到精准施策,从单向管理到双向互动,从短期应对到长效优化。据报道,南京将马拉松赛事看作是城市治理的“压力测试”,通过年度复盘,持续优化穿越点布局、人员配置、应急预案,形成“办赛-治城”的良性循环。在马拉松热度攀高的当下,这种“以赛促治”的思维,无疑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当马拉松选手跑过南京的街头巷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汗水,更是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是对每一个细微需求的回应;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而是“针脚密实”的落地。唯有如此,方能让城市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