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他们今天扎野猪,明天可能就扎到人。”据媒体报道,中国多地养殖户放养的黑山羊、骆驼、猪群、马匹接连被无人机放箭射死。随着野猪被移出“三有”名录,一种以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与金属箭的“高科技狩猎野猪”方式悄然兴起。也有人出于寻求刺激的心理,使用无人机对家畜甚至一些国家保护动物进行无差别射杀。在圈子内,这种形为金属箭的工具被称为“牙签”。
无人机成为武器出现在我国多地山林、田间,其猎杀对象也逐渐从野猪向家畜、野生动物蔓延。若再不加强管控,无人机狩猎将彻底摧毁当地生态,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无人机狩猎呈失控之势,与另外两个因素失控有关。一是技术失控。原本用于农业、测绘和交通的民用无人机,被轻易改装成了“空中猎枪”——热成像技术让夜间追踪易如反掌,高空投掷的“牙签”可轻松贯穿动物躯体。二是监管失控。电商平台上,一套“空投牙签”售价不到25元,无需任何资质即可购买。无人机搭载热成像的技术门槛也很低,有商家承诺“拿到就能飞”“包教包会”。
这种狩猎方式的危险性,远超常人想象。有护农队员回忆,曾在按下投掷键的最后一刻,才发现热成像里的“目标”是人,惊出一身冷汗。更值得警惕的是,相关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悄然传播,有人直播狩猎过程,内容血腥却吸引大量粉丝围观,甚至有人留言“想试试”。这种将暴力娱乐化的风气,不仅助长了非法狩猎行为,还在不断试探法律的底线。
从法律角度看,无人机“空投牙签”狩猎已涉嫌多重违法。射杀家畜,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猎捕野生动物,即便不是列入重点保护名录的动物,也可能因使用禁用工具而触犯非法狩猎罪。若在村庄、道路等公共区域操作,还可能危及公共安全,面临更严厉的刑事追责。
目前,全国层面尚未明确将“无人机空投利器”列为禁猎工具,只有少数地区迈出第一步。而无人机跨领域应用的特点,导致空域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安全等多个部门职责交叉,容易出现监管空白。与此同时,执法也面临现实困难。肇事者远程操控,不易锁定,箭头是否属于管制刀具各地认定不一。此外,电商平台对“空投牙签”的销售审核形同虚设,即便出事,商家也往往以“买卖合法”为由推脱责任。
面对这类新型安全威胁,国家层面应尽快明确将“无人机挂载投射利器”列为禁用猎捕工具,堵住法律漏洞,同时强化源头管控,对无人机和空投配件实行实名登记、用途审查,压实电商平台审核责任。执法层面须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林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开展联合行动,对重点区域实施常态化监测,对于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依法从严惩处,形成震慑效应。
天空不应成为法外之地,科技不应沦为犯罪帮凶。多地发生的无人机“空投牙签”射杀动物事件,已敲响警钟。只有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监管机制,才能避免“潘多拉盒子”被打开,才能让技术进步真正造福于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