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镜成(左)坐在病床上为自己的伤口缝针。受访者供图
在医院缝针是什么感觉?不亲身经历,真的很难说清楚。为了亲身体会患者的感受,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的向镜成医生在意外摔伤后,忍着疼痛,亲手为自己10厘米长的伤口缝合了10针。他用这场特殊的实践,为“医患共情”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11月17日,向镜成医生为自己缝针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留言表示,他不但是一位会缝合的勇敢医生,更是一位知道为何而缝、为谁而缝的有温度的医者。
“共情实践”
医生腿部摔伤要求自己缝
向镜成医生回忆,10月14日傍晚,他下班后骑自行车回家,思绪还停留在当天接诊的几位因治疗而紧张的患者身上。突然,一辆货车迎面驶来,为了避让,他猛地转动车把,自行车打滑失控,他重重地摔倒在地。
当时,向镜成的左膝传来一阵钻心的剧痛,他低头一看,伤口足足有10厘米长,鲜血很快浸透裤管。作为颌面外科医生,他强忍着疼痛,本能地检查伤情:没有关节囊损伤,也没有肢体麻木,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距离医院不过几步之遥,向镜成立刻拨通了口腔科副主任唐璐的电话,清晰说明伤口情况。随后,他拖着渗血的伤腿走进急诊大厅,急诊医学科外伤处置专家、主治医师申翔仔细检查伤口后,很快准备好了清创缝合的药物。
当向镜成提出“让我自己缝合”时,在场的人都愣住了。“我缝过牙龈也缝过面部外伤,虽然膝盖皮肤因关节活动有张力,但操作原理是相通的。”他解释了更重要的原因,“我想亲自体会患者的感受——那种面对伤口的紧张、等待缝合的无助,还有对未知疼痛的恐惧。”
无影灯下,这场特殊的“共情实践”开始了。向镜成咬着牙给自己消毒、铺巾,“当麻药针刺入皮肤时,我下意识地绷紧了身体。原来即使知道是局麻,依然会有本能的抗拒。拿起缝合针的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的手有些微微颤抖,和给患者操作时的从容截然不同。”
“每缝一针都要格外用力,能清晰感受到针线穿过皮肤的触感。”向镜成数着针数默念,“还有5针……还有3针……快好了。”当第10针完成,伤口整齐闭合时,他长舒一口气。
深刻领悟
一句安抚对患者如此珍贵
这段经历让向镜成深刻领悟到,“原来,长伤口缝合对患者来说,最煎熬的不是疼痛本身,而是那种未知感——不知道还要缝多久,不知道下一针会不会更痛。以前给患者缝合,我总觉得把技术做扎实就够了,直到此刻才明白,一句‘大概还要缝3针,很快就好’的简单安抚,对惶恐的患者来说,竟是如此珍贵的力量。”
“唐璐副主任常说好医生既要技术过硬,更要常怀共情之心。”向镜成说,“这场沉浸式体验教会我的,远比技术更深刻。医疗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操作,而是将心比心的温暖传递。”
目前,向镜成医生早已经回到工作岗位。他说:“今后每次接诊需要缝合的患者,我都会想起自己缝合伤口时的心情。我会提前告诉他们大概需要缝几针,操作中随时沟通进度,用更温和的语气、更耐心的解释,缓解他们的紧张与不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宁芝实习生罗语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