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南海上空出现了一个不算低调的身影:解放军南部战区派出了轰炸机编队,动作干脆利落,像是在把一句话摊开摆在台面上——别把主权问题当儿戏。现场的态势看得清清楚楚,这次不是走过场,是带着目的去的。
![]()
出动的机型主要是轰-6系列,既有远程打击能力强的轰-6K,也有挂着反舰巡航导弹、专门针对海上目标的轰-6J。别小看名称上的一个字差别,K型更擅长远程打击、打深远目标;J型挂着反舰武器,就是要把海上的重点目标列进攻击清单。再加上歼击机护航、情报侦察配合,这套编队从侦察、指挥到打击、防护都比较齐整。南部战区的发言人也把口风说得清楚明白:不要在涉疆、涉海主权问题上做试探,任何侵害行为都有被遏制的一天。话里带着态度,也靠的是兵力做支撑。
要理解这种编队的意义,要先把轰炸机的定位弄明白。轰炸机不是短兵相接那种灵活格斗的机器,它的强项是火力投射——对岸、对海,打击范围广,能在远离前线的地方形成覆盖威慑。把大吨位的打击平台摆出来,再配上近距的战斗机、侦察平台,这其实既是战术训练,也是明确的战略信号。对方就算有航母之类的编队,一旦面临能被远程压制的局面,也会难受——局势不只是眼下这一刻,更牵扯到持续投射能力和后续补给链条。
![]()
把镜头拉远看,这次出动也不是凭空而起。美菲近来的动作比较密集,需要把这些动作放一块儿看。美方在该地区不断加强存在,曾设立所谓的“阿云金”特遣队,并在巴拉望岛部署了大约15名人员,协助菲律宾在仁爱礁方向的运补工作。还有一些长航程的无人艇投入使用,像文中提到的MANTAS T-12,这类艇航程可达120海里,能把仁爱礁和周边海域纳入侦查和运送范围。美方对这类行动还冠以“重建威慑”的说法,意思很明显:扩大覆盖,给对手施压。
除了海面无人艇,美军在菲律宾基地长期驻扎的MQ-9A“死神”无人机也不可忽视。它续航时间长、侦察能力强,挂上武器之后也具备一定打击选项。菲律宾方面与美方在情报、行动上有一定程度的协作,这样一来,外部力量的影响就更直观地渗入南海局势。
![]()
菲律宾自己也有一套动作。台风过后,中国第一时间向菲方提供了帐篷、药品和资金援助,像这样的救灾举动并不少见。但援手到位不久,马科斯政府又参加了与美日的多边海上合作活动。今年到这次为止,类似联合行动已经进行多次。另一方面,菲律宾还在继续向搁浅在仁爱礁的那艘旧军舰运送建筑材料,试图维持所谓“长期驻留”。他们还推出了某些海域管理法案,把黄岩岛、南沙部分岛礁纳入自己管辖口径,动作看起来像是在把实际存在的事实往法律框里套。
不过,菲律宾国内并非铁板一块。前总统发言人蒂格劳就对那种用1734年地图来主张黄岩岛的说法提出质疑,他指出地图上的浅滩离菲律宾本土只有39海里,而黄岩岛远在116海里之外,根本不是同一块东西。历史资料显示,黄岩岛是在1748年才被记录发现的,这和那张更早的地图时间线对不上。蒂格劳直言,把士兵派去冒险,并不是什么正当的事。一些主流媒体和法律界人士也从历史和法理角度提醒,黄岩岛并非菲方固有领土。这些声音说明,国内对外部拉拢和对抗的路线并不一致,政治上有分歧是常态。
![]()
回头看解放军一方,南海的巡航从来不是断断续续的秀场,而是长期常态化的行动。这次把能够真正投射火力的机型编成战斗群去执行任务,不只是给对方看看的“存在”,更是一次练兵——检验指挥链、情报处理、制导与打击能否在接近实战的环境中顺畅运转。对手靠外部设施、无人侦察和联合演习试图试探,但这些并不能改变历史和法理上的争议,也不能忽视部署带来的现实威慑。
按任务流程,轰炸机编队在预定海域完成巡航任务后按程序返航,航迹也由南部战区对外公布。现实是,相关各方都在继续各自的动作,局面因此还在动态变化。有人在海上加设备、派人去补给;有人在空中常态化巡航和侦察;有人在国内媒体和法理层面争论地图和历史证据。这些东西凑在一起,就成了现在的南海画面——多方博弈,步步试探,每一步都牵扯着后续的响应和成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