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后天寒衣节,老话“寒衣三不忌,良田变荒地”有啥说法?具体那三忌?
![]()
寒衣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和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并称为“四大鬼节”。寒衣节传统习俗是祭祀祖先、送寒衣,人们会在这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
寒衣节古称“授衣节”,起源可追溯至周代,《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的记载,便是它最初的雏形——古人在农历九月备好冬衣,到十月初一这天,既为亲人添置御寒衣物,也牵挂地下先人是否寒冷,于是焚烧纸制寒衣,由此形成“送寒衣”的核心习俗。
![]()
再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每逢十月初一,"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朝陵"。明清时期,这一习俗更加盛行,《帝京景物略》记载:"十月朔日,纸坊剪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氏行辈,如寄书然。"
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可见寒衣节意味着严寒的冬天到来了,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所以,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对祖先怀有最深的敬畏。尤其是寒衣节将至,家家户户都要祭奠先人,送去寒衣,以求庇佑。看看时间,今天已经到了九月廿九,11月18号,后天将正式进入农历十月份-十月初一,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寒衣节到了。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寒衣三不忌,良田变荒地”寓意呢?
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在寒衣节这天人们上坟癸奠先人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触犯了民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三种忌讳的话,就会使自己的良田变成一片荒田!
其实这句老话是用夸张的手法,提醒人们在十月一日寒衣节上坟时,要必须遵守老祖宗的祭祖规矩和忌讳,如果不遵守这些规矩的话,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以致造成自家的良田,变成荒废的土地再也无法耕种的后果。大家知道,在农耕时期,农民如果没有耕种的良田,那预示着连命保不住了。这充分说明了遵守老祖宗上坟规矩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
那么寒衣节人们上坟祭奠先人有那三种忌讳呢?
(一)忌男不跪女不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十月初一寒衣节这天人们上坟时,应尊守的规矩是,家里的男人在先人坟墓前祭奠祖先时必须要下跪磕头,女人要放声大哭,所以最忌讳的是男人不下跪,女人不哭。另外,在民间还至今流传着"男子磕头而不哭,女人哭而磕头。"的上坟习俗。不过,这些老规矩现在都淡化了,人们上坟时,无论男女只要在自家先人墓地前,点香烧纸钱表达纪念先人之意就行了,已没有以上讲究。
![]()
(二)纸钱,纸制寒衣要焚烧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寒衣节给自己先人上坟时,一定要把纸钱纸制寒衣,冥钞诸物焚烧干净,方可离开,因为阳世的纸钱,纸制棉衣只有焚烧尽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如果有一点没有烧尽,那先人不能收到使用。所以十月初一寒衣节上坟时一定要把祭祀品焚烧得干干净净,最忌讳焚烧未尽而先离。这种老规矩现在人们上坟一般也都遵守,一来是对先人的尊重,二来避免火灾的发生。
![]()
(三)忌培土动坟墓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十月初一寒衣节,人们给先人上坟时不能轻意随便在先人坟墓上动土培坟。大家知道,在春天清明节上坟时,人们在烧纸钱的同时都要给坟墓插纸条培土,其意是给先人的阴间房子添瓦修补,以防雨季来临房漏冲塌。而在寒衣节上坟时,时节已近寒冬,先人的房子再不担心房漏冲塌的威胁,如果再在坟墓头上动土的话,是对先人的不尊重。所以寒衣节上坟最忌讳先人坟墓头上动土,这点老规矩大家要知晓。
![]()
写到最后,寒衣节到了,朋友们,你们那儿寒衣节这天还有什么讲究?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