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突然访问中国,外在语气温和,内在却充满紧张感。11月16日他飞往北京,口头表示要与中方合作解决全球问题,但是几天前在欧洲场合却把中国电商称为“垃圾”。前脚打压、后脚求和,映射出德国政治界的摇摆不定以及经济现实的压力。
10月下旬,德方原本计划让外长瓦德富尔来华访问,但是由于他在涉台问题上屡次挑起事端,公开反对中国“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并且多次为台独摇旗,因此中方对他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只保留最基本的礼节性会谈,其他的接触一律不安排。瓦德富尔随即宣布推迟访问中国。
![]()
11月10日蔡英文在柏林自由会议亮相高喊“民主自由”,德政界给了舞台;两天后,已被中国司法机关以分裂国家罪立案通缉的沈伯洋又赴德议会参加所谓“反对假信息”听证并拍视频挑衅。德方的行为不但不利于合作,而且对最基本的尊重也十分轻视,嘴上说好听,实际上在台湾问题上越线,导致中德互信迅速下降。
11月14日,中国方面宣布他将会主持第四次中德高级财金对话。他公开表示与中国的合作很重要,但是其在欧盟会议上对中国电商开炮的“前科”很难用场面话来抹平。11月17日到北京,具体议题没有公布,但是场外已经流传着各种猜测:合作一定要谈,关键在于怎么谈。德国内部声音各异,企业看重市场,政客关注民意,舆论上有人推波助澜,也有人力挽狂澜,注定不会轻松。
![]()
德国经济连续多年处于技术性衰退状态,制造业疲软,能源价格高企使得企业难以承受,投资意愿下降。更刺眼的是,对中国的市场依赖度在提高。德企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到了790亿欧元,增长了25%以上;西门子在中国雇用了3万人,全球销售额的十分之一来自中国;巴斯夫、奔驰等老牌企业仍然在中国投资。企业界的说法很直接:合作不能断,供应链不能随便拆。
默茨的支持率降到16%,右翼情绪高涨,涉华问题也被带入了国内政治斗争之中。有的要通过对抗来获得存在感,有的则是希望通过合作来获得订单。克林拜尔此行既是要安抚企业,也是要给国内一个交代:台上说团结,台下看选票;会场谈稳定,媒体前又不能显得软。他的肩上背着两份相互冲突的作业。
![]()
从中国方面来讲,身份固然重要,但是立场更为关键:合作可以,尊重必须。一中原则不能有丝毫模糊和妥协;不要在台湾问题上反复试探,不要把司法主权当作谈资,更不能把经贸谈判和政治小动作联系在一起。该说的就说,不该碰的就不碰。
德国政坛最近的一套“变脸”,企业看在眼里,中国也记在心里。商业讲究确定性,资本畏惧不确定性。德方一边声称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一边却把中国的数据往上涨;一边声称要规则公平,一边却把中国制造指认为扰乱秩序。短期可以承受,长期就会造成损害,企业的耐受力是有限的。
![]()
这位财政部长说合作重要、中国是关键伙伴是对的,但是之前那句“垃圾”没有消失,自己的话得先解释清楚。至于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默克尔,以稳压激进,现在还无法判断。德国的政治生态已经改变,联盟政府在多方博弈中,议会的压力也不小;经济要上台阶,需要内外部的合作和改革双管齐下,靠一场对话是扛不住这么多缝隙的。
此次访问就是一面镜子:一面是德国方面在台湾问题上试探的一面,另一面是企业和政治人物之间存在的矛盾,还有一面就是中德关系所急需的一种确定性。对话不能是演戏,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能转弯抹角,不能玩小手段;要讲明底线,要稳住清单,要列出时间表。市场不会等你,产业也不会等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