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场本该持续3小时的心脏手术,最终耗时7小时10分钟。11月14日晚,5个月大的早产女婴在经历漫长的手术后,永远闭上了眼睛。家属上传的病例显示,患儿患有“房间隔缺损”,术前评估为病危状态。这场手术为何远超预期时长?涉事医生陈某某的停诊能否解开医疗纠纷的死结?
![]()
手术时长的异常延长是核心争议点。院方术前沟通称手术需2.5至3小时,实际却持续到7小时以上,加上麻醉准备时间,女婴在手术室停留长达9小时。医疗专家指出,早产儿心脏手术本身风险极高,但超时手术可能涉及术中并发症、技术操作困难等突发状况。值得追问的是:主刀医生是否具备处置复杂情况的能力?手术团队是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家属质疑的二次手术未告知问题,暴露出医疗知情权的漏洞。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患者家属说明医疗风险、替代方案等情况。本案中,若确实存在术中变更手术方案却未告知的情形,医院或将面临程序性过错认定。类似案例显示,病历记录的完整性与实时性常成为责任认定的关键证据。
![]()
涉事医生陈某某的背景引发舆论关注。公开报道显示,其曾参与全球不足百例的Berry综合征手术,但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同时涉及多起医疗纠纷。这种矛盾提示我们需要审视:医生个人技术特长与常规医疗质量是否存在断层?医院对高风险手术的准入审核是否严格?
从制度层面看,此案折射出三大改进空间。首先,早产儿手术需建立更精细的术前评估体系,包括多学科会诊、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其次,推广手术关键节点的“双人核查”制度,避免单一医生决策偏差。最后,建议强制使用手术室音视频记录系统(隐私区域除外),为纠纷调查留存客观证据。
![]()
宁波市卫健委将本案定性为“重大医疗纠纷”,其处理结果具有风向标意义。若调查确认医院存在过错,除民事赔偿外,更应推动医疗机构整改;若属难以避免的医疗风险,则需完善医患沟通机制。值得借鉴的是上海某儿童医院的做法:建立手术进程实时推送系统,让家属知晓每个阶段耗时及状态。
女婴眼角未干的泪痕,叩问着医疗伦理的底线。医学的进步永远伴随风险,但制度的完善可以让风险可控、让悲剧可防。此案不应止于个别医生的停诊,而应成为推动儿童心脏手术标准化、透明化的契机。当每一个生命都能获得同等慎重的对待,医患信任的裂缝才有弥合的可能。(综合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