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 “寒衣节”,不只祭祖,这4个禁忌也别忘,祈福纳吉接好运
![]()
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和清明、中元并称 “三大鬼节”,
但比起前两个节日,它更带着 “冬藏” 的温情。
既要给先人送寒衣,也要为活人添暖意。不少年轻人只知祭祖,却忽略了老辈传下的禁忌,其实这些规矩藏着古人的生存智慧。
![]()
寒衣节的根能追到周朝,《诗经・豳风・七月》里 “九月授衣” 的记载,
说的就是秋末给亲人备冬衣的习俗,后来慢慢延伸到给亡人送寒衣,所以最早也叫 “授衣节”。
唐朝时玄宗把九月初一定为寒衣节,到了宋朝,
因为北方十月才真正入冬,就改成了十月初一,
《东京梦华录》里清清楚楚写着 “士庶出郊扫墓,焚纸衣纸钱”。
有意思的是,新中国成立前这日子还是 “散工日”,大户人家要给长工结账设宴,算是兼顾了祭祖与民生。
![]()
祭祖是寒衣节的核心,讲究可不少。
北方人烧寒衣前要画个圈,留个缺口对着祖先坟地方向,还得先烧几张纸钱 “打点” 孤魂野鬼;
山西人会做 “寒衣糕” 供奉,江南则有给先人 “送暖炉” 的习俗。
现在不一样了,兰州等地推文明祭扫,鲜花、“云祭祀” 成了主流,市民政局还开通了网络祭扫平台,既环保又能寄哀思,这是老习俗的新发展。
![]()
第一个禁忌 “不晚归”,老辈说 “日落不独行”,
《燕京岁时记》早有 “暮不夜行” 的记载。
从实际讲,十月初一天黑得快,气温骤降,晚归容易着凉;
从情理说,这天该全家团聚祭祖,在外逗留显得对先人不敬,河北、山西至今还守着 “日落前归家” 的规矩。
![]()
第二个 “不争吵”,山东有俗语 “寒衣吵嘴,一年倒霉”。
古人认为吵架会惊扰回家的祖先,其实更实在的是,节日里的矛盾会影响全家心情。
有些地方还趁这天办 “和解仪式”,让有矛盾的亲戚冰释前嫌,这正是 “以和为贵” 的老理儿。
![]()
第三个 “不晾晒衣物”,陕西人提前一天就收衣服。
民间说晾晒会和祖先的寒衣 “相冲”,“晒” 还谐音 “散”,犯了 “散福” 的忌讳。
虽然听起来玄乎,但换个角度想,秋冬衣物难干,节日里专注祭祖也省了家务分心,算是生活经验的总结。
![]()
第四个 “不婚嫁”,《清嘉录》明确写着 “十月朔,不嫁娶”。
古人觉得这时阴气盛,喜事会被冲;实际来看,
十月初一是农闲转寒冬的节点,既没好天气也没充足准备,不适合办婚礼。现在城里不讲究了,但农村老一辈还很在意。
![]()
寒衣节的本质是 “慎终追远”,祭祖是怀念先人,禁忌是守护家人。
那些老规矩里,既有对生死的敬畏,也有对生活的热爱。
不管是烧纸衣还是献鲜花,不管是守禁忌还是传新风,这份牵挂与温情才是节日真正的灵魂,
守住这些,才算接住了祖先留下的福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