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至31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与菲律宾四国在南海举行代号为“多边海上合作行动”(MMCA)的联合演习,共派出4艘舰艇参演。其中有美国服役30年的早期型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62)、澳大利亚一艘中型护卫舰“安扎克”级护卫舰巴拉瑞特号(FFH155)、新西兰综合补给舰“奥特亚罗瓦”号和菲律宾从韩国采购的新舰综合评价战力不及解放军054A的护卫舰何塞·黎刹号(FF150)。
![]()
然而,演习全程被至少5艘中国海军新型舰艇近距离“围观”,包括052DL型驱逐舰“湛江舰”和“街溜子”815型电子侦察船,形成数量与质量上的双重压制态势。
![]()
(解放军815电子侦察船)
从国际军事视角来看:此次事件中,中国海军展现出体系化侦察与区域控制能力。815型电子侦察船具备截获通信、雷达信号并实时回传的能力,相当于为反舰导弹提供“精准导航”,使四国编队战术底牌暴露无遗。加之052DL驱逐舰在火力、雷达与信息化水平上全面优于美菲舰艇,凸显中国海军在“第一岛链”内的非对称作战优势。
![]()
(解放军052DL驱逐舰 是052D驱逐舰的改进型)
从国际政治视角看:演习原本意在展示“四国对华威慑”,却因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坠机撤离、参演舰艇老旧寒酸而沦为“象征性存在”。菲律宾试图“倚外闹海”,但盟友仅派二线舰只“出工不出力”,暴露其联盟内部战略温差与对华政策分歧。
![]()
从国际关系视角看:中方以合法、专业、克制的方式实施跟监,符合国际惯例,却同步传递出“任何搅局尽在掌握”的强硬信号。南部战区连续加强黄岩岛战备警巡,实质上将南海博弈从外交抗议升级为“现场管控”,形成“你来演、我来看、随时可封”的新常态。
从亚太安全视角看:四国演习被全程围观后,区域国家普遍意识到“南海已重回中国主场”。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公开呼吁对话降温,显示美国“小多边”阵营难以获得东盟整体背书;而中国以侦察-打击一体化体系+常航母战斗群轮换部署,正将南海从“争议之海”变为“可控之海”。
![]()
一次4 vs 5的“围观式”军演,折射出的不仅是舰艇数量的优劣,更是中国依托15年“造舰潮”与体系化侦察能力,完成对南海战略态势的“觉醒式”主导。未来任何外部势力若继续以“小圈子”演习搅局,将面临更高昂的侦察曝光与反制成本,而区域国家也将不得不重新评估在中美南海博弈中的站位与收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