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智元机器人完成股改、宇树科技进入 IPO 辅导验收,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资本进程骤然加速。在这背后,一个清晰的产业趋势已然形成:教育科研体系,正成为具身智能技术最早跑通商业化闭环的「基石」市场。
资本动作与产业进展同步推进的同时,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正在形成:教育科研体系正成为当前具身智能产品规模化部署最集中的场景之一。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 2025 年上半年统计报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超过 83 个,合同金额累计近 3.3 亿元。其中,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教育装备体系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而优必选、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三家头部企业,更是合力拿下了约 60%的市场金额。无论从公开订单的流向,还是高校与科研机构对实验平台的持续投入来看,教育科研正在承担起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样机走向可验证商业化的关键角色。
![]()
如果把具身智能商业化看作一个生态链条,那么教育科研几乎具备所有「最适合早期落地」的条件。
首先,需求是真实存在且结构化的。过去三年里,高校围绕强化学习、运动控制、操作规划以及具身智能模型等内容不断升级课程体系,新工科方向的课程改革以及具身智能相关研究课题数量快速增长,使「真实机器人平台」成为教学与科研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教授要讲解动态控制与示范学习,学生需要完成从感知到决策再到动作执行的完整实验链路,实验室需要大量真实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与算法验证,这些场景都离不开符合教学要求的机器人本体。
其次,教育科研环境天然适合「试错」和「迭代」。与工业生产线、物流仓储等高稳定性应用不同,教学和科研具备更高容错度,允许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跌倒、路径偏移或抓取失败等情况,并将其视为实验与训练的一部分;同一台设备可以跨课程、跨项目长期复用,使单位成本被最大化摊薄;高校的预算体系也更为稳定,从年度经费到专项科研项目都能为机器人采购提供稳定支持。在工业实践尚需验证的阶段,教育科研提供了一个安全、可控、低成本且对真实数据需求旺盛的落地环境。
政策导向则进一步巩固了教育科研作为前置赛道的地位。从「新工科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到各地的产教融合示范区项目,智能机器人被明确视作建设重点,高校与企业之间围绕「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具身智能教学平台」的合作显著增多。例如,上海师范大学与智元机器人共建的「教育具身智能实验室」已经将机器人实践纳入正式课程,将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和真机推理贯穿整个教学体系。政策体系、预算机制和课程需求的三重叠加,使教育科研成为具身智能最早形成稳定应用链路的场景。
这三大要素共同作用,使得教育科研成为当前唯一能同时满足 「技术验证、数据积累、现金流与生态培育」 四大目标的场景,也由此成为产业无可争议的起跑线。
![]()
宇树科技的业务结构为教育科研的商业价值提供了最清晰的实证。根据宇树科技对外披露的业务结构,2024 年公司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零部件产品销售额占比分别约为 65%、30% 和 5%。其中,约 80% 的四足机器人流向科研、教育及消费级开发者市场,其余 20% 应用于巡检、消防等工业场景。这意味着,在宇树当前可兑现的收入结构中,教育科研相关场景已经成为最核心的支撑力量之一。
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应用中,宇树的四足机器人如 Go2 和 B 系列已成为编程教学与控制类课程的常见平台,配备的 ROS2、动力学建模工具、视觉感知模块与仿真环境,使其能够承担从路径规划到深度控制等实验任务。工科院系通常使用其进行步态控制验证、强化学习训练、SLAM 实验等内容,使机器人课程能够真正实现「端到端」的技术训练。而在人形机器人方向,H1 与 G1-D 成为高校验证操作技能学习、动力学策略优化与人机交互任务的重要工具。在一些技术学院中,人形机器人甚至被纳入工程创新课程,承担类似于「具身智能编程」与「具身数据采集平台」的角色。
![]()
宇树机器人进校园(图片来源:Facebook)
更为关键的是,宇树通过「设备+实训平台+课程内容」的方式,将教育科研业务从硬件销售升级为系统性解决方案。学校可以一次性获得机器人设备、标准化实训台、多模态传感器套件、课程包与案例库,并在需要时使用远程调试环境,这让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变得更加标准化和可复制。对于职业院校和工科高校来说,这种体系化方案远比单一硬件更有价值,也更具持续性。
教育科研对宇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收入层面,也体现在数据和模型迭代上。每一台部署在校园或实验室的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真实的动作、姿态和交互数据,为具身智能模型的训练提供了持续、高质量的原始素材。因此,教育科研对于宇树来说是一套「收入与技术双向驱动」的飞轮系统。
![]()
如果说宇树的优势在于工程能力的厚度,那么智元的竞争力则更多体现在其生态构建能力上。智元的三大产品家族「远征、灵犀与精灵」分别面向不同层次的科研与教学需求,使其在教育科研领域形成了较好的覆盖广度。智元机器人将其产品体系划分为三大系列:其中 「灵犀」 系列(如 X1/X2)主要面向高校科研与教育场景,支持多模态交互、动作编排与教学开发;「精灵」系列则聚焦商业零售、数据采集及教育装备基础训练场景;而 「远征」 系列(如 A1/A2)则集成了最全面的软硬件能力,兼具高端教学与研究功能,并已在实际场景中承担科技馆、企业展厅的导览、讲解与交互服务,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综合服务潜力。
![]()
智元远征 A1(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官网)
智元机器人在产品体系之外,还构建了面向教育科研的工具链生态。其中,GO-1 具身智能大模型被官方描述为通用具身智能基座模型,采用「视觉—语言—潜在动作(ViLLA)」架构,具备多模态理解与动作生成能力,为高校和研究团队提供算法研究与实验验证的基础能力框架。搭配的大规模具身数据平台(官方称含百万级真机数据),用于支持具身智能模型的训练与数据管理,为高校科研中的模拟—真机过渡提供数据基础。
与此同时,智元推出了 「灵创」零代码动作编排平台,官方定位为「全球首个 0 代码、0 门槛的机器人内容创作平台」。教师、学生或开发者无需编程,仅需上传视频、音频或文本即可生成对应的动作、表情与交互内容,使机器人可以用更低门槛被用于课堂示范、动作教学与内容创作。这套工具链显著降低了教学中引入具身智能与真实机器人平台的难度,使机器人不再只是硬件,更是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教育创作平台」。
这种平台化能力让智元能够将教育科研定位为「具身智能产业的基础设施市场」。教育科研不仅能带来稳定的收入,更能让企业在高校生态中积累开发者、课程体系与算法实践,为未来的大规模扩张奠定生态基础。智元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建的「教育具身智能实验室」便是典型案例,学生能够在课程中直接使用智元的模型与工具链进行开发,使教育科研成为整个产品体系的试验场与内容生产源。
当前,教育科研场景已经从高校扩展到职业教育、K12 编程教育与科普体系,逐步形成一条正在成熟的独立赛道。跨层级、多主体的需求汇聚,使具身机器人在教育体系中的部署呈现「可持续、可复用、预算稳定」的特征。在这个阶段,教育科研并非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过渡地带」,而是一个具备实际规模、清晰需求和标准化复用能力的真实市场。
对具身智能企业而言,这一场景的价值,不只在于早期收入,更在于生态、渠道和数据的积累;谁能率先在教育体系建立稳定的「产品–内容–工具链」闭环,谁就能在未来多场景扩展中占据先发位置。工业应用正在推进、商业服务也在加速成型,而教育科研的突出之处在于,它为具身智能提供了最早可验证、可迭代、可规模化的落地环境。也正因此,教育科研正成为具身智能迈向更大应用场景时最可靠的起点。
乐聚夸父 & 宇树机器人 展厅合作
- 展厅导览 / 教育活动 / 企业巡展
- 支持租赁、售卖、定制部署
- 多语言讲解、自主导航、互动展示
✉️ 适合对象:政府/企业展厅、科技馆、学校 AI 实验室、文旅综合体
感兴趣请联系多鲸小助手(备注:商机合作)获取项目资料与报价方案,以及瞄准目标后再精准拉群。
【PS:小助手不是机器人哦,24小时之内,看到就会回复,请耐心等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