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赋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佳佳 李未来 北京报道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这一顶层设计指引下,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能源结构与产业模式变革。
11月14日下午,由国际绿色智慧能源产业创新联合体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顺利召开,《华夏时报》全程参与报道,与会嘉宾就AI大模型和能源领域深度融合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该论坛是2025第四届航天国际科幻季的分论坛,11月7日,第四届航天国际科幻季以“航天科幻、共创融合”为核心理念在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开幕,通过大会论坛、沉浸展览、潮玩市集、科普互动等多元板块,打造了一场贯穿10天的航天科技与科幻文化嘉年华。
在“人工智能赋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绿光气候智研院院长舒玉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双碳”目标的背后,蕴含着一次关键的质的跨越,我们正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相对碳约束”时代,迈入覆盖全温室气体的“绝对排放约束”时代。她指出,这意味着能源、高排放制造业等领域的企业,将面临明确的碳约束。
面对这一挑战,舒玉莹认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并不意味着必须降低产能。那么,如何在不减产的前提下实现减排?她认为,一是靠应用绿色能源,二是优化工艺流程,AI正是汇聚能源转型与工业深度脱碳的关键交汇点,将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催化剂与加速器。
AI落地能源行业
“AI将改变世界”已成为共识。但它究竟如何改变世界,人类又如何与AI长期共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能源领域也在积极探索,试图将这一最智能的工具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传统能源行业正在主动拥抱人工智能进行升级,相关参与机会非常多。”北京欧迪艾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学宗对记者表示,目前,能源行业已经部署了大量新型人工智能装备,这些装备既能助力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也能保障生产安全。
徐学宗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扎根实际需求。在城市管网领域,L4级无人驾驶智能巡检车辆,可24小时巡检泄漏点,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20倍;在社区及城市燃气系统,无人机搭配激光甲烷探测技术,能对长期风险点持续管控,同时在有限空间特别是作业管井中,无人机与可视化智能装备也已用于智能化巡检。
除了保障安全,AI还能够直接控制物理社会中的设备。广东蘑菇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沈国辉分享了“凌晨消毒”的案例,AI自动控制极大提升了相关班组员工的幸福指数,这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体现,因此被纳入了ESG案例。
沈国辉告诉记者,在能源这个大领域里,可探索的场景非常丰富。比如微电网的调度,要把光伏、储能和可调负荷协同起来,AI在这里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还有需求侧响应,也要靠数据计算实现精准响应,可以实现“以需定供”,这背后离不开AI的支撑。
想象空间巨大
“在有边界的场景中,AI的价值是巨大的;但如果场景没边界、数据不规则且难以结构化,AI就很难发挥作用。人工智能赋能能源高质量发展,这一领域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沈国辉说。
北京深云智合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杨慧娟表示,自去年起,公司与美国、中东、日本、欧洲等地的海外企业频繁交流,对象多为材料化工领域的企业,在交流中发现,大家的关注点最终都会回归能源相关议题。一方面,这些生产型企业希望借助AI提升生产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从而优化能耗。但他们认为,真正的难点并非于此,而是如何借助AI技术实现新物质的创制。把产率从70%提升到90%,更多是围绕能源能耗的优化,可一旦研发出全新材料,整个产业逻辑都会彻底改变。
记者注意到,大模型技术自去年年末至今热度极高,而今年国家层面也持续强调“场景驱动”。
山东浪潮智能生产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行业总监朱勇表示,过去,我们在诸多基础理论领域已实现追赶,部分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余领域也仍在持续发力。在工业大规模生产场景的数据积累上,我们相比全球其他国家拥有显著优势。或许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在更多领域再次实现世界领先。
AI正在改变世界,它不仅是工具,更是人体机能的一种延伸。也有人担心,AI会让人失去价值。
对此,杨慧娟向记者分析表示,AI不仅不会让人失去价值,反而会解放人的想象力。与能源企业合作中,最直观的感受有两点:一是效率(时间)层面的提升,二是对人工作价值的重塑。无论是适配高通量反应的类型,还是常见的AGV小车、机械手臂,都是与AI深度结合的具象体现。
回顾历史,诸多发明的核心出发点,都是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比如农耕时代的铁犁、水车,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纺织机,后工业时代的打字机、洗衣机、电子表格等等。
安全是必备条件
记者了解到,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场景为桥梁,系统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产业化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规模化商业价值。
徐学宗表示,当前,国家要求央企及大型行业牵头开拓应用场景,而能源行业的场景痛点不仅数量多,而且十分明确。从行业基础来看,当前能源行业体量庞大,很多企业核心诉求之一便是“找准投入方向”。
徐学宗进一步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往往较为热闹,高校院所虽获大量资金支持,却多止步于原理样机或工程样机阶段。而要将其进一步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难度极大,这也是能源领域企业当前亟须突破的瓶颈。
需要关注的是,在AI技术加速渗透能源领域的当下,安全问题已成为绕不开的议题和挑战。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所工程师邹皓告诉记者,以大模型为核心引擎的技术,其安全性直接决定了技术落地深度与行业应用的可持续性。安全离不开具体场景,各场景的安全性不容忽视,且安全并非发展的“刹车”,而是发展的必备条件。
邹皓提出,当前,人工智能的风险复杂交织,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技术自身安全风险,模型在数据、算法、部署应用全流程均存在安全挑战与漏洞。二是安全防御能力滞后,多数企业虽部署了大模型,但防御体系仍停留在传统安全层面,存在明显短板。三是行业安全生态缺失:能源行业在大模型应用的安全标准、生态建设上仍有空白。因此,他认为,AI在能源行业场景的应用中,需要从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生态建设三个维度构建安全体系。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