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经历的
正在成为过去
我们所留下的
是这一方水土和文明存在过的痕迹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看尽一夜鱼龙舞(节选)》。
点击收听音频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俗称正月半。欢庆元宵佳节,历来以灯为主,因此人称“灯节”。入夜观灯时节,万人空巷。接灶神,神前悬灯。
同许多地方一样,过去地处郊县的闵行,人们对放龙灯、袅龙灯十分热衷,乡村、集镇或鼓乐,或打锣敲鼓迎灯。乡村竖高竿,上设数层竹架,架如倒张的雨伞。每角悬一灯笼,远观如塔,称塔灯。马桥的“手狮”、颛桥的“伞灯”以及高跷、荡湖船、串马灯等,历来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018年3月3日,闵行区莘庄镇举办元宵灯会
儿童携彩纸糊兔子、鸡、鸭等花灯结伴夜游,谓“走三桥”。村童夜行,执火把,烧田埂枯草,称“煺茅荡”,边燃边唱。浦东童喊“花好稻好,白绿豆全好”,“花三担、稻六石”;浦西童喊“大家好,大家好,人家田里出棵草,伲个田里出棵稻,人家田里狗屙墩,伲个田里白米囤”“家家好,家家好,自家田里老白花(棉),人家田里全是草”。入夜,闺中女儿“坑三姑娘”。20世纪60年代,各俗渐渐消失,仅剩吃圆子、吃馄饨。近年,又有届时儿童上街戏灯,多用兔子灯,以及燃放烟火、张灯结彩等过节。
现在人们口中的老闵行,以前叫上海县闵行镇,向来有举办灯会的风俗,俗称出灯、行街提灯会,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举办,因此又称元宵灯会。这种传统灯会的盛行,最早不迟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依然每年举办。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廿四,天天会出灯(雨天除外),然后,逢三、六、九或二、五、八晚上必有灯会,四乡提灯者都会组队赶来,一直闹到将近清明节,选一天白天集会(称出白灯),以示本年度灯会结束。
闵行灯会上,常有120多件动物灯和大彩灯。本地最流行的是鲤鱼灯、狮子灯、龙灯、蚌壳灯和荡湖船等。四乡以各自实力和兴趣组队,也有大户人家特地从市区或浦东邀请抬阁、伞队等特色队伍来助兴。各支队伍以灯为主伴以表演,配锣鼓的为武灯(热闹),配丝竹演奏的为文灯(显得文雅)。灯会期间,一到晚上老街居民几乎倾屋而出,四乡农民都会争相赶来,云集在老街两旁赏灯,大多直到半夜才散场。
![]()
![]()
走三桥(资料图片)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习也”,大抵意为地方流行的生活习惯。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民艺乡俗”辑中的一册,主要针对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内容进行叙述,以四季为时间线,带读者感受闵行传统民俗文化的移风易俗。
2025年11月起,第三十一季正式开启, 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 六6班 邹瑾萱
编辑:陈依婷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