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科研团队运用700万个CPU核心完成银河系千亿恒星模拟时,科学家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套精密算法正在解码生命起源的宇宙级方程式。这项创纪录的模拟不仅呈现恒星演化,更通过超新星爆发、元素合成等数据,重建了太阳系诞生前的星际化学图谱。
![]()
传统星系模拟的瓶颈在此次突破中显露无遗。此前最优模型仅能处理10亿倍太阳质量的系统,而银河系实际包含超1000亿颗恒星。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平岛庆哉团队开发的AI加速技术,将每百万年演化耗时从315小时压缩至2.78小时,使得单恒星级解析成为可能。这种精度让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重元素在分子云中的富集过程。
超新星爆发被证实是生命元素的关键锻造厂。模拟显示,大质量恒星死亡时抛射的碳、氧、铁等物质,会在星际介质中形成直径数百光年的元素气泡。这些气泡与分子云碰撞时,重元素浓度可提升20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旋臂交汇区域的超新星爆发频率比银河系平均高47%,这解释了为何太阳系恰好诞生于猎户座悬臂边缘——这里既有足够的重元素储备,又远离银心的致命辐射。
![]()
陨石同位素分析为模拟提供了惊人验证。科学家在碳质球粒陨石中发现的铝-26异常,与模拟中800光年外超新星冲击波的时空轨迹完全吻合。这意味着45亿年前,某颗濒死恒星的爆发不仅为太阳系送来了放射性加热源,更可能触发了原始星云的坍缩。AI模拟甚至精确还原出这场宇宙级连锁反应:超新星冲击波压缩分子云→局部密度突破临界值→引力坍缩启动→原恒星诞生。
银河系宜居带理论因此迎来重大修正。传统"生命稀有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的孤独奇迹,但模拟数据显示,类似太阳系这样位于旋臂边缘、经历多代恒星物质馈赠的恒星系统,在银河系可能超过2万处。更关键的是,这些系统的重元素丰度波动曲线与地球高度相似,其中36%的模拟样本显示,其类地行星至少具备5亿年的液态水稳定期。
![]()
这项突破性研究正在改写天体生物学教科书。当平岛庆哉团队将深度学习与物理模拟结合时,他们创造的不仅是计算工具,更是追溯生命元素星际旅行的时光机。正如平岛所言:"AI加速模拟已超越模式识别范畴,正成为真正的科学发现工具——它将帮助我们追溯构成生命本身的元素在银河系中的诞生历程。"在超级计算机构建的宇宙沙盘中,每个重原子都携带着生命起源的密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