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全民文化水平的提升,一股“新大众文艺”浪潮蓬勃兴起。它以直面现实的温度、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与广泛的传播渠道深入人心,逐步构建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新形态。在这股浪潮中,技术如何为创作赋能?普通人又如何在这场变革中书写和表达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11月16日上午,第三届北京评论家论坛在十月文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聚焦“谁在创造新大众文艺”。张燕玲、岳雯、陈汉萍、马兵、张晓琴、刘大先等文艺界知名学者、文学评论家齐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论坛由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总编辑、《北京文艺评论》主编季亚娅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联袂主持。
研讨会现场
人人皆可创作,大众成为文艺生力军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在发言中肯定《北京文艺评论》是国内较早关注新大众文艺的理论阵地。她指出,新大众文艺之“新”,关键在于人民大众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参与到文艺生产与传播中,他们不仅是接受者,更是创作者,从而重塑时代的美学面貌。她同时强调,学术期刊应勇于引领思想命题,立足中国经验,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
《新华文摘》文艺评论主持、编审陈汉萍直指论坛核心——“谁在创造”。她认为,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人皆可成作者”,新大众文艺体现出“大众写、写大众、大众享”的鲜明特征。她特别提醒,不应窄化对新大众文艺的理解:创作主体既包括保安、保洁、外卖员等素人作者,也涵盖主动走向大众的专业作家。她相信,在无数无名者的共创中,必将涌现代表这个时代的精品。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指出,从早期的“打工文学”到如今的素人写作,大众作为创作主体从未缺席。普通劳动者用文字记录生活,让平凡人生的微光被看见,其作品扎根现实,自带质朴而真诚的力量。
从现实走向虚拟,新大众文艺何去何从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从经济与美学双重视角出发,认为新大众文艺的主体是充满生机的融合性存在。经济上,新消费主义让消费回归本真;美学上,创作促成多元要素交融。这是对时代主体生命力的尊重,也体现出学者捕捉现实、回应现实的学术自觉。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音关注技术对文艺的重塑。她借助媒介理论指出,数字技术已全方位改变文艺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新大众文艺”既承接自延安时期以来的历史能量,也承载着构建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
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从写作者视角出发,指出新大众文艺注重身份经验与短期共情,而传统文学更强调创作的持续性与作品本身价值。他认为,两者可形成良性互动,并预判未来将走向“虚拟社会与人机共生”的文艺新形态。
河北作协文学院副院长金赫楠从用户体验角度指出,新大众文艺中“作者执念”正在消解。短视频、播客等形式嵌入日常,用户更关注自身感受而非创作者身份。能引发共鸣、留住用户的内容就是好作品,其强大之处在于推动人人参与共创,真正让文艺回归生活。
杨庆祥在总结中强调,应将新大众文艺置于1990年代以来的“短历史语境”中审视。他提出三个动因:高等教育的普及储备了大量潜在作者与读者;媒体技术“下沉”推动创作门槛降低;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却未进入中产序列的年轻人,通过创作爆发形成强大浪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