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市蒲城县翔村乡柴浴村,坐落着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1971年,第一次短波授时从这里发出,标志着中国具备国土全覆盖的陆基无线电授时能力。2008年9月16日,这里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
2025年9月27日下午,我冒着濛濛细雨,来到蒲城授时台。这里始建于1967年,在唐宪宗景陵东侧的金帜山上,修建有四座铁塔、天线群和发射机房等设施。2023年9月27日,依托授时台旧址,时间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科普、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走进大门,顺着山坡,向上步行约150米,到达授时台旧址的正门。这里矗立着一座两层楼的碉堡哨所,曾经日夜有军人守卫站岗,保护授时台的安全和机密。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因战略需要,经过踏勘和论证,决定在此修建授时台。作为保密单位,代号为“326工程”。
![]()
1970年9月,这里建成竣工,周围视野开阔,工作区绿树成荫,建筑群鳞次栉比。1998年12月,在蒲城县桥陵镇杨庄村,新的授时台建成,旧址停播并封存。
如今,这里的办公大楼被改造为展厅,在曾经的天线交换大厅和发播机房内,以“时间从哪来”为主题介绍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台的辉煌历史,宣扬326工程科学家们“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崇高精神。
![]()
![]()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正处于动乱状态,国外对中国技术封锁。因此,这里的“326工程”建设过程十分艰辛,选址于偏远的大山脚下,设备全靠自主研制生产。
在展厅的中央,安放着巨大的短波授时天线交换开关,于20世纪70年代由这里的工作者自主研发。短波授时台有多副天线和发射机,为了使这些天线和发射机能够相互交换使用,必须采用转换连接装置,该装置被称为“天线交换开关”。
![]()
![]()
这座授时台归中国科学院管理,由时间基准系统、授时发播控制系统、发播系统、供配电和供水系统等组成,被命名为“西北授时台”。后来,增加天文测时系统、原子时基准系统和长波授时系统,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
多年以来,这里形成相对齐备和完善的时间频率学科链,为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覆盖“频率源—守时—授时—应用”整个时间频率学科领域。自系统建成后,配合多次火箭和卫星发射的时间保障,保证百余次国家重大任务的顺利完成。
时间长河,不停流逝。转眼之间,二十多年过去,授时台早已告别曾经的辉煌。现在,这里只剩下沉默的机房和机器,默默地注视着每一位参观者,带领大家走进尘封的记忆中……
![]()
![]()
![]()
点击下方,观看相关图文——
我是申威隆,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被领导和同事们称为“申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关中拍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