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的焦点,是GPU资源的利用效率、商业化,而不是GPU的规模化。或许腾讯在等一个时机,一个市场更确定,增加投资又不晚的时机。
全文共 3135 字,阅读大约需要 8 分钟
作者 | 贾阳
这一季的腾讯,依旧强得可怕。
Q3单季度营收192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706亿元。游戏和广告尤其强势,营收增长分别达到23%和21%。游戏业务除了《王者荣耀》等所谓的“长青游戏”,《三角洲行动》已经成为中国市场流水top 3的游戏,《无畏契约》转手游大获成功。广告业务则引入了AI能力,推出了 “AI营销Plus”(AIm+)工具。
但有意思的是,在海外AI投资竞赛已经白热化到要借钱买卡的当下,腾讯的资本开支 (Capex) 反而显著下降。腾讯Q3资本开支130亿,营收占比为6.7%,低于此前给出的“low-teens收入占比”指引。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逾32%。腾讯还提前打了预防针,“2025全年Capex总额将低于此前给出的指引范围,但金额将高于2024年。”
腾讯今年以来的累计资本开支是595亿,全年规模离1000亿还有很远距离,若按此节奏,三年下来跟阿里承诺的3800亿规模将拉开不小差距。且不久前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永铭还在3800亿元的基础上,再度加码Capex。
这是否意味着,腾讯在AI领域开始变得“佛系”了?中国AI公司,跟海外同行的竞争方式,越来越走向分化?从未来回过头来看当下,短期的决策会影响历史拐点吗?
![]()
AI带动中概股重估后,腾讯股价显著上涨
![]()
“够用”
业绩会上,有机构提了一个投资者都非常在意的问题:元宝和微信AI功能似乎都依赖于“混元”基础模型的能力,但资本支出仍然较低。是否存在不够积极的风险,导致AI应用市场被拥有更好模型能力或更激进资本支出的公司抢走?
腾讯管理层的答案是,“够用”了,并没有GPU不足的问题,有足够的GPU供内部使用。但外部云服务业务,就不太够用了。
一定程度上,“够用”是因为腾讯去年大笔采购过英伟达显卡。媒体曾报道,腾讯2024年从英伟达买了约23万张GPU芯片,字节跳动采购量与腾讯相当,是英伟达全球的第二和第三大买家,仅次于微软。所以在英伟达彻底禁运后,不至于慌乱。
根据此前财报,腾讯的资本开支按重要程度分为:支持广告、游戏等成熟场景,其次是大语言模型训练,最后才是云服务。相当实用主义,主营业务板块太稳健了,AI算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业。
也就是说,腾讯自己研发AI、用AI提升业绩的GPU够用了,云计算需要的无上限的算力资源采购,并不急于一时。
这跟阿里的顺位刚好相反,阿里是典型的云计算大厂逻辑,其资本支出依次投向AI基础设施、基础模型平台及AI原生应用、现有业务的AI转型。AI投资扩张,事关战略转型。
但调低Capex,不去盲目堆算力,除了AI芯片供应短缺,应该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腾讯对AI发展的判断。
谈到竞争问题,腾讯管理层称,“目前时间点,中国市场并不存在一个绝对优胜的模型,各家处于一场相当接近的竞争中。”
基础模型的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每个季度都有新的SOTA模型,而其领先优势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在自家模型性能尚未确立绝对领先地位,且存在AI技术路线“黑天鹅”的风险,是否要围绕当下模型大力扩建一整套基础设施?
阿里的答案是yes,腾讯的答案是no。
腾讯在整个财报、业绩会上,关注的是用有限资源开发出更好的模型,把AI想办法融入自己业务(agent、AI广告、让“长青游戏”更长青),融入中国产业落地应用场景。
腾讯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此前称,DeepSeek的突破终结了“LLM性能提升需要数量级增长的GPU”叙事,用现有GPU训练LLM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不必按原本预期速度采购GPU。
腾讯的焦点,是GPU资源的利用效率、商业化,而不是GPU的规模化,不在于去抢占未来的潜在的算力订单——这是目前美国AI公司循环投资、股价“梯云纵”的逻辑,Capex竞争成了未来“存亡”之争。
![]()
此刻是转折点吗?
在电商领域,阿里和腾讯曾经同场竞技过。
阿里用的是重剑:中供铁军培育了中国第一批触网商家,做快递履约的协同(菜鸟),维持和扩大双边网络效应,是实实在在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腾讯的打法则一贯地轻,拍拍网失利后,腾讯把电商阵地交给了京东去守,如今的微信电商依旧相对轻运营。腾讯没能吃到电商核心的红利。但借助京东、美团吃到了一定赛道红利。在“支付”的关键一环,微信支付,成为了后起之秀。
AI对社会肌理、商业运行模式的重构,只会比电商更大。当下的AI资本投资,会像电商基建投资,对此后的产业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决定格局吗?或者说,这个影响的决定性时期,是现在吗?
阿里云目前部分在售的AI一体机,应用了其自研AI芯片和其他国产芯片,号称“代码级兼容CUDA生态”。在pre-training阶段的性能或许不够,但推理任务需要的性能不必顶尖,国产芯片是够用的。阿里在用AI云和私有化部署各种方案,去承接爆发的需求。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AI云市场的竞争依旧如火如荼,仅上半年tokens调用量较去年全年近4倍增长。
但腾讯对“英伟达平替”的采购,目前看更为谨慎。在谈到自身的云业务时,腾讯的回答是,今年终于显著增收了,业务实际盈利,但云业务一个限制因素是AI芯片的供应,如果没有限制,云服务收入增长应该会更快。“国产替代”,显然还不在语境中。
据此前媒体报道,如今国内的新政策,是用高达50%的电力优惠,鼓励国内厂商采用国产算力。国产占比提升,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不过,这种迁移,除了能源成本、芯片性能,更重要的是开发体系的迁移。一个芯片体系,有一套自己的开发语言、工具链和生态,英伟达的CUDA最成熟,华为有CANN。
腾讯需要在设备部署方面给客户先行完成配置,最好能让用户“无感迁移”。而这也是AI云未来跟同行竞争金融、政务、医疗等行业用户,增强AI生态整体竞争力的必要。
在腾讯表现出些许克制之际,海外大厂的军备竞赛已经进入到next level了,新的投资就像一颗颗炸弹投过来,AI的硬件供应商、云服务商、模型公司开始了“循环投资”:
![]()
这相当于,杠杆上再加杠杆,市场对“泡沫”的狂热和恐慌同时发酵到极致。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8年,数据中心建设的总支出将高达2.9万亿美元。但Alphabet、Meta等科技巨头,即使用现金流支付大约一半,剩余1.5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必须通过外部融资来填补。借钱买芯片,成为现实。
国内的情形,跟海外正在发生一些分化。整体来看,中国的公司在垂直场景落地,尤其是产业领域实战探索更多。这几乎也是中国作为供应链大国,独有的生态结构。AI在制造业各行各业垂直领域的更纵深机会,是海外AI厂商主流竞争逻辑之外的东西。
面对这种机会,腾讯会继续慢条斯理,把市场增量拱手让人吗?或许它只是在等一个时机,一个市场更确定,增加投资又不晚的时机。

《那些被爸妈“种草”的老品牌,重回年轻人购物车》
《为什么年轻人重新爱上逛动物园》
《影视飓风又卖爆了,T恤为什么是直男收割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